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多孔钽颗粒修复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xf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上各种原因造成的颌骨缺损不仅对患者的美观造成影响,还可引起各种功能障碍,同时为后期的各种修复手术带来困难,各种修复材料的应用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常用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有自体骨、异种骨以及各种人工骨材料,结合各种骨修复材料应用中的优点和缺陷,目前最为广泛采用的为各种人工骨材料。多孔钽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骨植入材料,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课题组的前期实验已证实多孔钽颗粒在修复小范围颌骨缺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多孔钽应用于修复小范围口腔颌面部骨缺损提供了依据。然而,骨缺损的修复是一个有多种生长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各种骨修复材料只可为骨生长提供支架,而缺乏能促进骨生成的生长因子,影响修复材料的早期血管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abric growth factor,bFGF)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生长因子,在骨缺损的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寻可改善多孔钽颗粒修复骨缺损时成骨微环境的影响因素,本实验将多孔钽颗粒和b FGF联合应用于修复已建比格犬颌骨缺损,探讨其修复效果,为多孔钽联合生长因子修复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选用12月龄雄性比格犬6只,首先拔出下颌双侧第一至第四前磨牙,至拔牙创已自然愈合后,根据本课题前期研究结果建立直径4mm、深7mm柱状骨缺损模型,单侧三个骨缺损分别为纯多孔钽颗粒修复组(多孔钽组)、经b FGF处理后的多孔钽颗粒修复组(b FGF复合组),无干预组(空白组),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各处死2只实验犬,术前10日行四环素荧光示踪标记,分别行X线检测,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新生骨组织整体情况,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观察纤维生成情况,采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各时间点新生骨面积百分数,Ⅷ因子染色计数血管数量,数据采用SPSS16.0分析其统计学意义。结果1.植入术后比格犬创口愈合良好,未出现炎症反应。2.各时间点多孔钽组和bfgf复合组中多孔钽颗粒和周围骨质结合良好,金属—骨界面未见骨吸收等现象,空白组12周后骨缺损仍未完全愈合。3.甲苯胺蓝染色示植入术后4周和8周,bfgf复合组的骨成熟度忧于多孔钽组。多孔钽内部出现新生骨质,空白组只可见少量新生骨形成。4.荧光四环素标记结果示术后4周,bfgf复合组成骨速度大于多孔钽组和空白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术后8周,多孔钽组的成骨速度大于bfgf复合组和空白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12周时三组新骨形成无显著差异。5.微血管计数结果显示:术后4周时bfgf复合组大于多孔钽组和空白组(p<0.05),8周时多孔钽组大于bfgf复合组和空白组(p<0.05),12周时三组成血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显示bfgf复合组术后4周的成纤维活动较多孔钽组强,术后4周和8周的骨质连续性和成熟度均优于多孔钽组。结论1.本实验构建的直径4mm、深7mm的柱状骨缺损模型12周后犬自身仍无法修复,用骨替代材料修复具有意义,可用于评价植入材料的修复效果。2.进一步验证了多孔钽颗粒在体内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组织可长入多孔钽内部孔隙,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3.经bfgf处理后的多孔钽颗粒可促进成骨相关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分泌,促进早期胶原纤维和微血管生长,从而改善多孔钽颗粒的修复效果,缩短骨缺损的愈合时间,提高骨缺损修复的速度。
其他文献
本研究旨在运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imDC)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特性,研究其对小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在该研究中建立了小鼠同种
目的:牙槽突裂植骨区骨的长期稳定与移植骨在植入后有否接受有效的功能刺激有重要关系,而扩弓作为功能刺激对植骨区骨改建的影响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阐明扩弓产生的功能性张力刺
在广泛推广和实施新财务制度、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显著提高了各行业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也将企事业单位真实运行情况进行了良好反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制度进行推广和应用时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乡镇卫生院的投资也逐步加大,因此乡镇卫生院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量也日渐增多,并有一定的难度性.从当前医院的管理现状来看,很多卫生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