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开拓这一空白领域,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切入点,并参照“东方学”理论,选择16-19世纪葡萄牙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考察中国形象的生成和演变的脉络,探讨作为“自我”(注视者)的作者在塑造中国这一“他者”(被注视者)形象时的想象和体认,同时在平行的比较中,关注中国面对注视者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
本文概述西方对中国的向往和想象、葡萄牙海外扩张的动机以及民族心理的构成,这决定了他们在塑造中国形象时的某些相异性;论述16世纪葡萄牙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以及对这一形象的利用;集中讨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FernaoMendesPinto)狂想式赞颂中国的原因;评述诗人和教士对中国的态度以及欧洲对中国形象的“误读”;论及小说家埃萨(EcadeQueiróz)笔下的中国形象以及一些诗人对中国诗歌的翻译;聚焦澳门,考察在澳门生活过的葡萄牙作家是如何描述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