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镜像的明与暗——葡萄牙十六至十九世纪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q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开拓这一空白领域,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切入点,并参照“东方学”理论,选择16-19世纪葡萄牙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考察中国形象的生成和演变的脉络,探讨作为“自我”(注视者)的作者在塑造中国这一“他者”(被注视者)形象时的想象和体认,同时在平行的比较中,关注中国面对注视者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   本文概述西方对中国的向往和想象、葡萄牙海外扩张的动机以及民族心理的构成,这决定了他们在塑造中国形象时的某些相异性;论述16世纪葡萄牙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以及对这一形象的利用;集中讨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FernaoMendesPinto)狂想式赞颂中国的原因;评述诗人和教士对中国的态度以及欧洲对中国形象的“误读”;论及小说家埃萨(EcadeQueiróz)笔下的中国形象以及一些诗人对中国诗歌的翻译;聚焦澳门,考察在澳门生活过的葡萄牙作家是如何描述中国的。   
其他文献
《白鹿原》作为新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它改变了十七年小说常用的阶级斗争的思维模式,试图用一种新的多维视角来审视历史,这种多维视角体现在《白鹿原》中主要是家族文化
陈翔鹤作为浅草—沉钟社最主要、也是创作成就最高的社员,其创作一方面受到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时代思潮的影响,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和进步思想
我们以“三个平面”、“两个三角”理论为指导,对现代汉语复指短语进行多角度描写和解释,以期能探讨和解决一些问题。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一、研究概述从短语的界定及归属、语
  本文结合韩少功近二十年的创作历程:进一步梳理韩少功的寻根意识。“探询他心中理想的文化之根、生命之根、人性之根与文学之根。  本文采用样本式的分析研究,选取了韩少
将风险评估理论应用于电网运行方式的优化比选,综合电网故障发生的概率和故障后果2方面因素,对不同运行方式下的电网供电可靠性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发电机和负荷有功功率作为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