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体表肿瘤,最常见于刚出生及出生后的婴幼儿,虽然婴幼儿血管瘤有自限性,在一定时期内会消退,但是并不是每一例血管瘤患者的血管瘤均能消退完全,因此,这些血管瘤需要尽早进行干预治疗。2008年普萘洛尔被发现可以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之后许多研究证实有着良好的疗效以及很少出现的副作用。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对于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在认识时间上仍然较短,且并发症如果出现,则为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因此对此持反对态度。本文通过对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时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进一步增加对普萘洛尔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时的认识。方法选择2016.3至2017.11之间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和安徽省儿童医院儿外科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根据既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在普萘洛尔与对照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的研究中,最终纳入38例病例,每组各19例,其中男16例,女性22例,年龄在1月-1岁,用药前常规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实验组采用口服普萘洛尔,剂量为1.0mg/Kg/d,分2次口服,维持6个月;对照组采用观察治疗,维持6个月。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F2及VEGF浓度水平的变化。对比用药前、用药后一周和用药后6个月的治疗有效率、血清IGF2及VEGF浓度水平。在使用普萘洛尔不同剂量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对比其疗效及副作用的研究中,最终纳入病例50例,其中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34例,年龄在1月-1岁,1.0mg/Kg/d剂量组采用口服普萘洛尔剂量为1.0mg/Kg/d,分2次口服,维持6个月;1.5mg/Kg/d剂量组采用口服普萘洛尔剂量为1.5mg/Kg/d,分2次口服,维持6个月,对比用药前与用药后6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3.16%,两组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萘洛尔治疗一周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清IGF2及VEGF浓度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一周后及治疗6个月后血清中IGF2及VEGF浓度对比,三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一周后及治疗6个月后血清中IGF2及VEGF浓度对比,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mg/Kg/d剂量组治愈率为88%,1.5mg/Kg/d剂量组治愈率为92%,疗效对比,使用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mg/Kg/d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5mg/Kg/d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不良反应率对比,使用χ2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可以有效的减少瘤体的体积和淡化瘤体的颜色,并且的一周的时间内即可达到治疗的效果,并且在治疗的半年时间内,瘤体大小及瘤体的颜色均在不断的改善,并且普萘洛尔副作用发生率小,与血管瘤观察组相对比并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且我们的研究提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可能是通过升高血清中IGF2水平,降低VEGF水平,达到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在小剂量普萘洛尔与大剂量普萘洛尔的对比实验中,我们发现综合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两个方面,小剂量普萘洛尔(1.0mg/Kg/d)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效果更优于大剂量普萘洛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