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能化聚丙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eg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采用水相悬浮法和固相法两种不同方法制备了2-丙烯酰胺乙酸(AAAA)官能化聚丙烯(PP)。通过红外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单体AAAA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化学滴定法测试接枝样品的接枝率,通过DSC测试研究了接枝产物的结晶和熔融行为,采用Avrami法解析官能化聚丙烯等温结晶动力学参数以及采用Jeziorny法对非等温结晶参数进行处理,通过红外显微成像及偏光显微镜研究了接枝单体分布情况和聚丙烯的球晶形貌的变化。以丙烯酰氯和甘氨酸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合成单体AAAA,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乙酸乙烯酯为第二单体,采用水相悬浮接枝法制备2-丙烯酰氨乙酸官能化聚丙烯,通过研究单体配比、反应时间、过氧化苯甲酰(BPO)用量,确定聚丙烯接枝改性的最佳条件,即PP为2g,AAAA为1g,乙酸乙烯酯为1.1mL,BPO为0.04g,二甲苯为0.23mL,H2O为6mL,反应温度为95℃,得到了接枝率为6.8%的接枝产品。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定单体已接枝到聚丙烯上,并通过化学滴定法测得了各接枝产物的接枝率。通过DSC对接枝样品的热性能进行表征,接枝后的聚丙烯与未接枝的聚丙烯相比,结晶和熔融行为发生变化,结晶温度提高了13~15℃,熔融温度降低了2~6℃。Avrami方程很好的描述官能化聚丙烯PP-AAAA/Vac的等温结晶行为,Avrami方程指数n都在2~3之间,说明纯聚丙烯和官能化聚丙烯PP-g-AAAA/St都是以异相成核为主,且结晶过程由成核控制。通过研究纯聚丙烯和官能化聚丙烯PP-g-AAAA/St的非等温结晶行为,表明降温速率对聚丙烯的结晶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采用固相接枝法在聚丙烯上接枝了双单体AAAA和苯乙烯,最大接枝率可达到4.3%,其条件为PP为2g,AAAA为2g,苯乙烯为5.2g,BPO为0.67g,二甲苯6mL,N-N二甲基甲酰胺为2mL,反应时间为半小时,反应温度110℃,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实单体已接枝到聚丙烯上,通过DSC测试,可以看出接枝产物结晶温度、熔融温度与纯聚丙烯相比均有显著变化。将纯聚丙烯和官能化聚丙烯PP-g-AAAA/St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等温结晶,研究发现,结晶温度越高,结晶速率越慢,这是由于聚丙烯的结晶过程受成核和晶体生长两方面的影响,结晶温度越高,聚丙烯分子链运动越剧烈,成核过程就越缓慢。采用Jeziorny法对非等温结晶参数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纯聚丙烯开始结晶温度、结束温度和结晶峰温均比官能化聚丙烯高,说明聚丙烯结晶过程以异相成核为主,单体AAAA接枝到聚丙烯链上后,有助于提高聚丙烯成核速率。
其他文献
我国小麦面粉存在面筋质量差,筋力弱等问题,不满足一些面制食品的制作要求。添加改良剂则是提高面粉及面制食品品质的一种有效手段。本研究以提高小麦粉的品质为出发点,以北京古
本文从横向与纵向的角度出发,首先阐述内衣与审美文化的概念与涵义,随之探讨中西方内衣起源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出的审美文化内涵,将内衣的生成与衍变,视作一部人类的审美文化史。
在品牌盛行的今天,品牌已成为全球经济瞩目的焦点。品牌的创意,品牌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中国的文化创意品牌一直值得关注和思考。“从吸引眼球到品牌文化再到创造价
文章从大数据环境下,海南省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其发展状况,提出海南公共图书馆必须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参谋与助手作用,转变服务
本研究以“需要层次理论”和“ERG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2347名全日制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调查,从学生主体主观的角度出发,以教学培养制度为框架,考察教育
为得出巷道围岩应力空间分布特征,以圆形断面巷道为例,采用复变函数方法得出其应力解,并把映射空间解转化为巷道所在空间解后对巷道周围岩体应力场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巷道周
作曲家王西麟被称为“功底最扎实、思想最深厚”的中国作曲家之一。他将“西方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手法、传统“交响曲”体裁与中国“地方戏曲”素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
铁路行业凭借其运输能力大、安全性能高、低耗环保、全天候运输等优势,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对铁路运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FOXO1(forkhead box O1)对胰岛β细胞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探讨转录因子FOXO1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pcDNA-FOXO1真核表达载体
《印度之行》(a Pas- sage to India,192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一部旨在探讨殖民背景下文化融合的重要作品。本文试图从文化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