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光伏电源并入到配电网中,给配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不良影响。当光伏发电系统向配电网输入过多的有功功率时,将导致配网中馈线电压越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光伏电源并入到配电网中,给配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不良影响。当光伏发电系统向配电网输入过多的有功功率时,将导致配网中馈线电压越限。为防止馈线电压越限,如何协调光伏发电系统的准入容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本文首先从光伏发电系统层面出发,对光伏发电系统进行阐述,包括系统的拓扑结构,最大功率点追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技术、并网逆变技术以及孤岛检测技术等关键技术。.其中,MPPT技术关系到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传统的MPPT技术不能准确追踪遮阴状态下的全局最大功率,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可以对全局最优点进行准确的追踪,本文将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运用到MPPT技术中,对全局最大功率点进行追踪,可以避免追踪陷入局部最优值。接着,本文考虑系统接入对配网的影响,在电压降落的角度上分析光伏发电系统接入前后配网电压的变化,得出了光伏发电系统接入后,配网中馈线电压与光伏发电系统出力具有直接关系这一结论,因此本文采用有功功率削减机制来预防馈线电压越限。接着通过研究馈线电压变化与光伏系统有功功率变化的的灵敏度关系,使得在馈线电压偏差超出设定阈值时,运用馈线电压的灵敏度矩阵计算需要削减的有功功率,进而调整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实现有功功率的削减,从而在保证馈线电压不越限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向配网输出有功功率。为了验证本文提出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将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法运用到实际的算例中,并对算例结果进行分析,得到该控制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网导致的馈线电压越限,并且可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经济性。
其他文献
用热膜测速技术对化工生产中常见的装置——环流反应器内的气液两相湍流进行了实验研究。用IFA300恒温热膜风速仪以高于对应最小湍流时间尺度的分辨率精细测量了不同工况下,环
该论文介绍了城市公交系统以及公交换乘系统对城市居民生活出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对公交换乘系统及算法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介绍.该论文在对公交换乘扩展集合算法的理论基础做
为了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及电网安全、经济的运行,通过对电气设备进行故障预报和状态评估来减小故障发生的几率,制定合理的检修策略已成为电力企业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浓度为特征量,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和贝叶斯故障分类器,通过预测和故障诊断相结合从而实现故障预报。此外,本文还将变压器分为本体、套管、铁芯三个部件,采用百分制和五级状态划分,通过选取合理的状态信息参数提出了分
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的关键性基础设施。近年来,发展智能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在智能化过程中,电力网与信息网不断融合而构成CPS(Cyber-Physical System)系统。信息化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电能质量将影响电能的价格,不同的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需要对电能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文中首先采用可拓学中的物元和相关函数理论对电能质量进行可拓分析,将待评价量与评价区间的关系量化为关联值矩阵;然后针对不同电力用户需求不同,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结合关联值矩阵来对电能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最后在LabVIEW环境下开发了网络化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系统,实验结果表明
目前全球正面临着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之间日益剧烈的矛盾,为此分布式发电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分布式发电的多样性,间接性和复杂性限制了其大规模发展。微网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解决分布式发电大规模接入带来的问题,同时提升其与大电网互联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此外,随着电动汽车的广泛使用,其充放电行为具有随机性和分散性,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新的挑战。论文首先以家用电动汽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CAES)作为一种能够实现大容量、长时间电能存储和大规模商业化的电力储能系统,其应用前景已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认同。但其复杂的工况和热力学问题给我们研究其相关特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且在实际的研究和试验中使用真实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将会有成本高、维护困难等问题,还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性,给系统的相关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这就需要有完善的数字仿真研究来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对压缩空气储能
热塑性复合材料AS4/PEEK层合板在航空、航天和民用先进产品等领域应用广泛。与热固性复合材料不同,热塑性PEEK基体韧性明显增加,使AS4/PEEK层合板塑性变形非常显著,在复杂应力状
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接入网络,以实现远程控制或资源共享。本文采用了FPGA和μClinux技术来实现嵌入式网络系统的开发。FPGA及其所采用的SOPC开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