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研究南亚热带地区硅藻群落季节性变化特征及硅藻种类多样性,为建立适合南亚热带河流的生物监测和河流健康评估方法提供基础数据。在2011年1月到12月对增江及流溪河的两条溪流进行底栖硅藻多样性调查,通过多样性指数及硅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RDA排序,分析南亚热带地区河流的硅藻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对其影响主要的因素;通过在增江流域3个有代表性的河流段用5种人工基质进行挂片实验,分析硅藻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间的种类多样性变化,应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集中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ilarity和Sorensen相似性等指数,分析比较人工基质的硅藻种类变化情况,尝试选出比较适合硅藻生长的人工基质;同时,为了解南亚热带地区硅藻在石头基质上的建群演替特征,于2011年11月到2012年1月期间在流溪河水库的入库溪流中进行实验性观测,通过藻类生物量的变化分析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和硅藻群落达到稳定时的特征,并用种类多样性指数分析人工石头上的硅藻群落演替特征。在流溪河的良明观测点鉴定出的硅藻有33属103种,主要优势属包括Achnanthidium,Cyclotella, Gomphonema, Nativula, Nitzschia等藻属,在平水期间,Gomphonema所占比例超过60%,但到丰水期,主要优势属为Nitzschia,其所占比例也近60%;在增江上游的汉湖观测点鉴定出的硅藻有44属111种,主要优势属为Achnanthidium, Cocconeis,Gomphonema, Nativula, Nitzschia等藻属,主要优势属为Achnanthidium,但在4月份之后,Nitzschia占主要优势,为整个硅藻群落的30%左右,8月份之后,Achnanthidium所占比例又逐渐上升。RDA分析表明,水温是两条溪流硅藻群落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汉湖其影响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在良明,NO2--N等部分营养盐对硅藻群落的组成也有显著性影响(p<0.05)。用人工基质研究3个增江代表性河流段的硅藻季节性变化的实验中,从人工基质上共鉴定出的硅藻有62属244种,包括亚种和变种。各样品中主要有5个优势属,分别为Achnanthidium, Gomphonema, Melosira, Navicula与Nitzschia。从生物量方面来看,木头比较适合用于底栖硅藻的研究,瓷砖片、PVC等基质的效果也较好。Similarity相似性指数表明,除1月份派潭的自然基质与人工基质硅藻群落组成相似外,在其它样品中,人工基质与自然基质之间的硅藻组成均不相似(S′<0.75),但人工基质之间的相似性较好。在对枯水季节入库溪流石头基质的硅藻建群的观测中,在人工石头基质上共鉴定出硅藻43属229种,自然基质上共鉴定出硅藻27属181种,包括亚种和变种。Achnanthidiumrivulare, Achnanthidium catenata, Cocconeis placentula, Gomphonema entolejum, Melosiravarians, Navicula canalis, Navicula hintzii, Nitzschia palea及Psammothidium grischuum等硅藻种类为人工基质的先锋种,之后逐渐形成由多种优势属Achnanthidium, Navicula,Nitzschia, Melosira, Gomphonema和Psammothidium组成较为稳定的硅藻群落;叶绿素a浓度达到峰值(62mg L-1 cm-2)所要的时间约为32天,而后逐渐下降并在38天之后进入相对稳定期(41mg L-1 cm-2)。多样性指数表明,人工基质与自然基质上的硅藻种类组成相似性值较低,差别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