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在石油开采及集输过程中会产生石油类污染物。石油类污染物不仅会残留在土壤中,而且可能进入包气带甚至是地下水含水层。由于它们难溶于水,且难于自然降解,在进入环境后,只有小部分通过降解、挥发等途径被转移、去除和吸收,大部分仍滞留在环境中,可能在自然环境中存留几年到数十年,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地下水资源,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威胁人类健康。因此,研究评估已弃采的石油场地的水土环境质量和污染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和利用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陇东地区庆城县域为研究区块,以废弃的石油井场和集输场站为对象,通过收集辖区与石油开采、集输相关的资料,现场踏勘以及人员访谈,对区内758个井场进行风险筛查,确定58个井场和5个场站为潜在石油污染场地,对其进行详细污染调查。在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对石油污染超标的37个井场(站)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对位于敏感区的26个井场采用HERA软件与导则结合的方式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以及采用潜在生态环境风险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比选了修复技术在该地区环境下的适宜性及效果,按照污染程度及风险大小,提出了研究区污染场地分类管控和修复建议。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土壤、地下水及地表水环境现状(1)对63个井场(站)的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其中37个井场(站)的样品总石油烃浓度超过筛选值,超标率为58.7%;八种重金属(砷、铜、锌、镍、镉、铅、汞和铬)浓度均低于筛选值。表明该区域土壤污染以石油烃为主。(2)6个地下水样品检测的20项指标,其中有氯化物、氟化物、总硬度、硝酸盐和溶解性总固体的含量超过地下水限值,这是由研究区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所控制的,属于原生偏高导致地下水普遍存在超标现象。石油开采特征污染物石油类、挥发酚均未检出,说明石油污染物尚未污染地下水。(3)采集了9个地表水样品,每个水样检测22项指标,其中有总氮、氟化物、铬3项指标超过地表水限值;W-06样品总氮超过限值12倍,六价铬超出0.16倍,这是由于W-06样品的采样点位于庆城县庆城镇环江与柔远河交汇处,而在环江上游区域分布有工业企业和居民区,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可能导致氮和六价铬超标。石油开采特征污染物石油类、挥发酚均未检出,所以目前石油污染尚未波及地表水。2.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对于土壤污染的37个场地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质量评价,其中26个场地为重度污染,6个为中度污染,2个为轻度污染,3个为轻微污染。3.风险评估结果对敏感区(水源保护区和农田区)的26个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水源保护区有5个场地的风险不可接受,农田区有7个场地的风险不可接受;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位于水源保护区的场地3个是高风险,4个是中风险,6个低风险;位于农田区的场地2个较高风险,3个高风险,5个中风险,3个低风险,这是由于场地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场地面积以及污染物的迁移速度不同导致的。4.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建议针对37个场地石油烃污染现状及根据质量评价、风险评估的结果,提出治理与修复建议。位于非敏感区域的11个场站实施风险管控,防止污染扩散;26个位于敏感区域的场地实施场地修复,即2个位于农田区的低污染的场地选择“混合破碎抛翻+1种植物修复”技术,4个位于水源保护区的中污染的场地选择“混合破碎抛翻+多种植物修复”技术,重污染、较重污染、很重污染以及极重污染的20个场地选择“混合破碎抛翻+生物堆技术+植物修复”技术进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