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上英语习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语是人类语言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瑰宝。传统语言学认为习语是纯粹的语言现象,独立于人类认知而存在的,因此把习语纳为词汇学研究范畴,这一观点受到了认知语言学的挑战与质疑。习语不是日常语言之外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习语是词汇教学与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其运用能力已成为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习语与文化和人类认知都是密切相关的。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习语意义,要求使用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语言知识,还要具有广泛的文化知识。从文化意义上讲,文化是习语形成的大环境,习语作为语言的精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认知意义上讲,习语是人类认知的产物,是人类对世界经验化和概念化的结果,其意义是是有理据、系统化可分析的。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分析习语的成因,探究看似毫不相关的习语个体中存在的固有联系,以此为英语教师提供一种教授习语的新思路,进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兴趣和效率,并使其具备创造性学习能力。 本文介绍了习语的定义、特点及分类并分析了其本质。作者在莱考夫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的基础上,用大量实例分别分析了习语形成的地理、历史、宗教及文学因素,进而从文化角度证明了习语意义的可分析性。又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了习语与认知及隐喻的关系,论述了经验主义认知观和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对习语成因的解释,并用大量篇幅着墨于例证以上三种认知机制: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规约常识,对习语形成的作用。以前文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作者创建了在文化基础上习语形成的认知框架,创新性地提出习语的形成是文化与三种认知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后指出该研究对系统化分析习语的意义及习语教学都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并分析总结了该研究的局限性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静止轨道海洋水色成像仪(GOCI)拥有高时间分辨率(1 h)和高空间分辨率(500 m×500 m)的观测优势。为了保证GOCI应用的可靠性,对其遥感产品进行检验极为重要。利用辽东湾春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