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临床角度观察电针疗法对非小细胞肺癌和大肠癌患者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的防治作用,以及对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化疗治疗的43例合格恶性肿瘤患者(非小细胞肺癌23例和大肠癌2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电针组22例,包括非小细胞肺癌12例和大肠癌10例,在化疗基础上结合电针治疗,取穴以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百会、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大肠俞为主,采用疏密波刺激;药物组21例,包括非小细胞肺癌11例和大肠癌10例,在化疗基础上给予贞芪扶正胶囊口服治疗。以25天为一观察周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化疗开始后第十天及化疗后的骨髓抑制程度、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一般状况、生活质量和体重等变化情况。结果:在骨髓抑制方面,电针组组内化疗期间白细胞计数和粒细胞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电针组组内化疗后白细胞抑制和粒细胞抑制的发生率较化疗开始后第十天明显减小(P<0.05),而药物组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电针组化疗后白细胞抑制和粒细胞抑制的发生率较药物组明显减小(P<0.05)。电针组组内化疗期间血红蛋白量较化疗前明显减少(P<0.05),化疗开始后第十天血小板计数较化疗前明显减少(P<0.05);药物组组内化疗期间血红蛋白量较化疗前明显减少(P<0.05),但化疗期间血小板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组内、药物组组内以及两组组间化疗期间血红蛋白抑制和血小板抑制的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化疗所致其他毒副反应方面,电针组化疗期间恶心呕吐反应的发生率显著小于药物组(P<0.01)。电针组化疗后AST升高的发生率较药物组明显减小(P<0.05);两组组间化疗后ALT升高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组间化疗后BUN和Cr升高的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功能状态方面,电针组组内化疗后Karnofsky评分分值和体重较化疗前明显增加(P<0.05),而药物组组内化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组间化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组间化疗后一般状况和体重的改善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组内化疗后生存质量较化疗前有非常显著的改善(P<0.001),电针组化疗后生存质量的改善较药物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电针疗法对非小细胞肺癌和大肠癌患者化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具有防治作用,与贞芪扶正胶囊相比,电针疗法对骨髓造血功能特别是白细胞和粒细胞的保护作用更强且作用更稳定持久,对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更大;此外,电针疗法还有明显的止呕作用,能减轻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更易耐受化疗的各种毒副反应,保证化疗顺利进行,提高化疗效果,且电针疗法操作方便,简单经济,患者乐于接受。因此,电针疗法在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等方面作用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