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翻译研究者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翻译不单单是语言层面的问题,还牵涉到社会语境。学者们不再仅仅研究语言层面的翻译,而是将社会、历史、文化等语言外部的因素也纳入翻译研究。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正是这一时期翻译理论的代表成果之一。改写理论指出:翻译即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制约。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有很多中文版本,其中杨苡和方平的译本最为完整且影响最大。两个译本分别于1955年和1986年出版。两位译者所处时代背景不同,翻译特色也迥然不同。本文将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呼啸山庄》杨苡和方平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将译文和原文相对照,指出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对具体翻译实践的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同时,译者在遣词造句和结构层次上多受到了其所处时期的主流诗学的影响,从而迎合不同的目的语读者;另外,译者主体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赞助人的影响。总体而言,杨译本有意保留原文的语言表述风格与特征;而方译本重视发挥译语的优势,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