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产生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会是多尺度和多层次的,气候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发挥作用。气候变化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全球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条件而变化,所以应该加强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了解本区气候变化特点,这对于制定区域发展政策、进行生态建设将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以吉林省西部地区的五个县市,即白城、通榆、前郭、乾安和长岭为研究区域,利用五个站点的1951-2003年逐日降水数据,结合气象学和水文学的知识,利用MATLAB6.5的小波分析功能,VisualFoxPro6数据库、SPSS统计分析软件、EXCEL以及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对该区夏季降水的多年平均状况和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并根据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关的抗洪防洪措施。
该区属于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研究夏季降水特征对于做好工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该区气候的显著特点是降水不足,年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多雨,且多以暴雨、阵雨的形式降落,形成洪水流走,暴雨过后常发生干旱。正是由于年际降水量分配不均,使年内旱、涝灾害相间发生,但旱灾要远远严重于涝灾,基本上是十年九旱,也正是因为如此,长期以来防洪意识疏忽,缺少防洪措施,致使在暴雨洪水来临时损失严重。因此找出本区降水的变化规律,为防洪做出理论上的依据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做出的成果多数是研究本区干旱治理,对于降水的均值及极端降水事件即暴雨的研究还很少。
论文统计及研究结果表明:半个世纪以来该区夏季平均降水量为301mm,降水总趋势是稳中有降,年内降水以7月最多,空间上以位于最南部的长岭降水最多,最西部的白城降水最少。50年代、60年代、80年代为相对多雨期,70年代和90年代为少雨期,未来短时间内仍以旱灾为主,但是洪灾也不可忽视。
从五个站点以及整个西部的小波分析图看出夏季降水均表现出明显的准22年多雨少雨长周期振荡以及11-12年较长周期震荡,这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双周期和单周期恰好吻合,这也验证了太阳黑子双周期为自然灾害多发期这一说法。在长周期中又有3年左右的甚低频波动;且各个尺度的周期都有变短的趋势。从22年尺度看,该区的两个多雨期分别是1960-1973年和1987-2000年,1959年之前、1974-1986和2001年之后为三个干旱期,而目前正处于长周期内的少雨时期,干湿期变化有四个突变点,分别是1959年、1973年、1986年和2000年。从11-12年尺度看,目前也处于少雨期,所以今后11-12年内该区仍应做好抗旱工作。
本文根据该区实际情况,以日降水量大于45毫米为单站暴雨标准,日降水量大于100毫米为单站大暴雨标准。利用概率论相关知识进行统计和分析表明:半个世纪以来该区暴雨次数和雨量都有所减少,但是大暴雨的雨量有较大的增加,五站中长岭暴雨次数最多,前郭最少,年内暴雨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完全一致。整个吉林省西部地区年单站暴雨发生频率为4.69次/年,一年中发生单站暴雨的概率高达96%,在统计的53年中只有1952、2002年没有发生暴雨。一年中发生单站大暴雨的概率为19%。在各级别暴雨中以50-60毫米的暴雨量级出现的频率最大,约为1.52次/年。本区单站暴雨发生次数并不少,达到225次,但是并不一定都能形成洪水,它与暴雨前期的基础水位和区域具体情况有很大关系,因此只要是做好防洪的措施,即使是形成洪水,灾情也是可以人为降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