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甘宁边区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模范根据地。为了使边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深入开展社会改造活动就成为巩固根据地的必要途径。为此,边区政府通过持久而广泛地开展社会教育,其中包括对好吃懒做的“二流子”改造,革除了社会中的恶习,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构建起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加快了边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建设的步伐。总结边区社会教育中改造“二流子”的教育经验,对于当前实施“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通过对陕甘宁边区改造“二流子”的社会教育背景、教育活动、教育成效及其教育经验与启示等几方面的研究,重现边区社会教育中改造“二流子”的历史情景与实践活动。具体而言,沿着如下研究思路,开展相关研究,形成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和观点:首先,本文分析了边区开展社会教育的时代背景。抗战开始后,由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边区特殊的地理环境,致使边区财政出现了很大的危机,群众负担加剧,与政府关系紧张。加之边区文化落后,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存在着许多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对边区和谐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危害。为此,边区政府提出“动员一切力量参加生产劳动,共同渡过难关”的口号。边区政府改造“二流子”不仅是解放农业劳动力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治理的要求。其次,本研究叙述了边区改造“二流子”的教育活动与方法。通过深入调查每个“二流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对症下药,主要有政府说服教育、群众监督改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劝说感化与强制生产相配合等方式方法。第三,则对边区“二流子”改造的教育成效进行了评价。通过在社会教育中学习与改造,“二流子”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转变成为了勤劳守法的劳动者;还改变了思想观念,树立起了主动摆脱贫困的斗志与勇气,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边区社会的和谐发展。第四,总结了边区改造“二流子”的教育经验及启示。“二流子”的成功改造对边区经济建设、政权巩固以及社会风气改变等各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社会改造和社会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边区政府在早期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单纯使用处罚办法、采取过激的改造方式、缺少群众的配合等,但边区改造“二流子”的有益经验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解决乡村社会问题提供了镜鉴,而且也对我国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在贫困地区开办民众需要的教育,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谋求生产能力的发展;为贫困地区提供有益的娱乐项目,倡导正当的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将扶贫扶志工作真正落实到每一户人家;对游手好闲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多种模式帮助其精神脱贫,改变现有思想观念,提高认知水平,树立摆脱贫困的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