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文中,笔者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本土神经症患者的求助行为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性原因,进行了一番探索性的研究。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本土神经症患者求助行为的概念,这是发展出一种符合本土神经患者群体的“扎根理论”的开端和必经之路。
本文在第一部分,对“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分阶段——准备和探索阶段、理论抽样及深度访谈阶段、资料分析和理论发展阶段——较详细地描述了运用此种方法进行本土神经症患者求助行为研究的全过程。为了保证研究的可信度,我采取了包括信任关系的建立、持久性观察、三角测量、同辈的陈述、回访受访者等在内的一系列手段。
文章在第二部分,对本土神经症患者的求助历程及求助对象的转换进行了描述,并从中国人的心理卫生信念、本土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回报”、“自己人”与“外人”的界限等方面对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进行了分析。
本文的第三部分,对本土神经症患者求助行为的具体特点——“躯体化”现象、归因方式、情绪状态等进行了概括和本土化的原因分析。
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则进一步针对本土神经症患者求助于心理治疗过程中的特点,从本土患者对心理治疗者的态度、对治疗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现象描述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信息层匿”的原创性概念。
依据对本土神经症患者的求助行为观念的综合分析,我最终提出了“本土神经症患者求助行为”的概念:本土神经症患者求助行为是指,本土神经症患者在遭遇心理上的困难或精神上的毛病时,表现出来的进行自我调节或寻求外界帮助等一系列的心理与行为。此行为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其中涉及多种求助方式的转换与并存。在此过程中,本土患者选择可信任的求助对象,并告知与疾患相关的信息,以期达到改变疾患现状的目的。此行为深受本土情境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自己人”是此行为发生的显著推动者,“脸面观”是妨碍此行为发生的关键性因素,“回报”则是保证“求”与“助”互动过程持续进行的重要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