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江西明遗民社会交往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b_c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遗民作为出现在明清易代之际的独特士人群体,有其独有的存在价值。本文从地方史的视野出发,考察江西明遗民的的社会交往,通过对其社会交往方式、社会交往对象、社会交往态度的微观剖析,意欲反映明遗民的文化特质及其与清前期社会的互动。清初面对破碎家国,于浓浓血色之中,明遗民隐居逃名,以读书著述、讲学授徒以终。遗民将自己严格界定于王朝体制之外,不与当道交接,原因是出于道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明遗民的交往空间不断扩大。从游历到游幕,遗民的志向渐有变化,同样也有道义的原因。明遗民以存道自励,但随着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面对清朝统治者对道统的日益尊崇,对士人的刻意笼络,明遗民陷入文化困境之中。一方面,异族征服、屠戮压迫的记忆犹存。无论清政权的政策如何调整,满族不会主动取消对汉族的统治优势与民族压制。强烈的文化自觉使遗民无法坦然面对异族的统治;另一方面民生发展,政治清明的现实又时时拷问着遗民的政治关怀。清朝统治政策的不断调整,使得明遗民的存在基础渐失,最终只能消失在时间之中。然而,在他们存在的那段时间,他们的作用是清晰的。清初四十年,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用性命存续着中华文化,彰显了士人群体的力量。正是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促成了清朝统治者的政策调整。这正是本文展现江西明遗民社会交往的目的之所在。
其他文献
期刊
患者女,41岁。发现头顶黑色增生物10年。皮肤科情况:头顶近枕部可见一圆形黑褐色增生物,大小为14mm×12mm,边界清晰。无触痛,无出血,无溃疡,基底部无明显红斑水肿渗出。皮损
1926年——1937年十年间,上海华界的瘟疫具有广泛性、季节性和高频率的特点.面对瘟疫的肆虐,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和政策,1926年上海淞埠卫生局的成立,标志着上海华界卫生事
期刊
正史艺文志是了解一代文献典籍的重要资料,创始于东汉班固据刘歆《七略》而编撰的《汉书·艺文志》,这部史志目录基本上保留了《七略》所反映的当时国家的藏书情况和学术文化
本文立足于健康中国建设,基于对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重点、生命健康全周期服务医学新理念的分析,探讨了新医科建设的内涵,明确了新医科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并提出了实行“目标导向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