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现状,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首次对我国21世纪人口老龄化全貌进行了百年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到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00万,到2050年将超过31800万,占总人口比重大于30%,远远超过国际上规定的人口老龄化10%的标准线,达到重度老龄化社会的程度。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也呈不断上升的状态,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养老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抽查结果显示,2015年全国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在全部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18.3%,总量为4063万。数据显示,城市中77.1%的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长期照护的需求,这些人群包括,患有慢性病、残疾、失智、大病康复期和绝症晚期等老年人,并且这些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护的需求是刚性的。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比较流行的一种养老方式,但是随着家庭小型化和少子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医养分离、有养无医的现状也普遍存在于我国现有的养老方式中,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养老机构和医院之间,不仅不利于治疗,同时也加重了家庭的负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失能老人这一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对于养老服务、长期照护提出了更加专业化和多样化的要求。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亟需更具创新性的主要针对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模式。在2013年,国务院前后共发布了多个关于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文件,文件明确要求要建设一种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于2015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齐全、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在政府的号召下,我国如火如茶地展开了对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一些不足。例如,未能给出对医养结合概念和功能的明确界定,也并没有形成具体的、可实施的操作方案,这不利于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为此,提出一些具体的,可实施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一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成果,说明了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介绍了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涉及能力贫困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我国开展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如人口老龄化形式严峻,失能老年人口众多,养老机构难以满足入住失能老人的医护需求,大型医院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的住院服务,中小型医疗资源闲置和整合现有的资源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几个角度。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说明了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是怎么提出的,对其模式分了三类,独立运行模式、联合运行模式和支撑辐射模式。介绍我国目前总体的实践情况,并以青岛市、济南市和上海市为重点展开介绍。阐述我国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限制因素。第四部分是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服务的国外借鉴,主要以日本、德国和瑞典为例,介绍了国外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的情况,以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分析为主,并列明了发达国家在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上对我国的启示。第五部分主要指出了推进我国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如加大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有效供给,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财政政策,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大护理人员的补贴力度和规范部门的管理职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