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电影《霍比特人1》的上映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霍比特人》(TheHobbit)是现代奇幻大师J.R.R托尔金最具代表性的奇幻作品之一。该作品诞生于1937年,问世之初就受到英美文学界的一致好评。西方学界已从多个角度对《霍比特人》进行了探讨研究,甚至有专著出版,但中国学界却近乎一片处女地,专门性研究文章屈指可数。笔者通过初步文献梳理发现,仅有的两篇《霍比特人》翻译研究,主要是选取两个共时的中译本,通过语言层面的分析,或评价译本优劣或探讨译者主体性的显现。一个未被发现的重要事实是:《霍比特人》早在1993年就已经进入中国大陆,而直到电影上映才引起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尝试从历时的角度,对《霍比特人》在中国大陆的译介情况进行研究。笔者首先对《霍比特人》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和接受情况进行梳理,指出自1993至2013年间,The Hobbit在中国大陆共出现四位译者的九个不同版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译本的接受度基本呈现上升趋势。随后,笔者从读者、赞助人及译者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其整个译介过程的因素,指出:90年代,中国大陆无奇幻文学、无读者基础,赞助人将其看作童话进行装帧和推介,译者也将其当作童话,译语语言趋于儿童化;00年代,中国大陆有了奇幻文学,在电影《魔戒》和《哈利波特》等一系列西方奇幻和本土奇幻作品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奇幻读者,赞助人借助《魔戒》的影响力,给《霍比特人》贴上“魔戒前传”的标签进行推介,译者不再将其看作童话,然而奇幻知识的不足加上对托尔金认识的缺乏,使得原作产生了诸多变形;10年代,中国大陆奇幻文学已有了初步的发展,读者群已趋于稳定并日渐庞大,电影《霍比特人》的上映也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赞助人采取各种装帧策略和推介方式为译作造势,译者更是以严谨的态度,努力还原托尔金作品中的奇幻体系和原初魅力。最后得出结论:《霍比特人》的成功译介得益于读者、赞助人和译者三方的合力,其中读者的形成是先决条件,赞助人的装帧和推介是重要手段,译者的译文是重要保障。本研究可以为类似作品的后续译介活动提供一定启示:一部作品要取得译介成功,首先要考察目标语国家的读者基础,其次要善用装帧推介策略,最后要选择合适的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