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本质发育不全症(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 DGI,MIM,#125490)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外显率为100%,群体中发病率约为1/8000。主要与患者牙本质发育的缺陷与牙的矿化不良有关。牙本质发育不全症分为三型:Ⅰ型(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 type 1, DGI-Ⅰ)为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 MIM,#166240)患者在口腔的表现,牙齿表现近似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其病因为广泛的Ⅰ型胶原基因突变导致。Ⅱ型(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 typeⅡ, DGI-Ⅱ,MIM,#125490)即通常所指的遗传性乳光牙本质(hereditary opalesc ent dentin),为独立发生于牙本质的发育异常。Ⅲ型(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 typeⅢ, DGI-Ⅲ, MIM,#125500)又名白兰地型牙本质生成不全(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 Brandywinetype)或称为隔离群遗传性乳光牙本质(isolate hereditary opalescent dentin),为孤立发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3个隔离民族群中特殊的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疾病基因定位于4q21的区域内。在这一区域内有一组基因,如DSPP、DMP1、SPP1、BSP和MEPE (OF45)与牙本质、骨形成相关,因此它们都被认为是DGI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以蒙古族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一大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系统研究定位与分离鉴定了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基因。结果发现蒙古族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患者的DSPP基因的第3外显子和第3内含子的剪切供点(GT)旁侧的腺嘌呤被鸟嘌呤核苷酸取代,即发生A→G改变,结果导致核苷酸序列GTGT→GTAT改变。家系正常成员和对照组均无A→G改变,表明该突变是导致蒙古族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的原因。外胚层发育不全无汗综合症(Hypohidrotic or an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 HED or EDA, MIM,#305100)是以毛发、汗腺、牙齿等外胚层来源组织发育不全或形态缺陷为特征的先天性遗传病,人群中患病率约十万分之一。该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少汗或无汗,毛发稀疏或全无,牙齿缺如或牙齿形态异常等三联症状。群体中表型和基因型存在高度异质性。EDA一般呈X连锁隐性方式遗传,男性表型明显且临床症状严重。携带者女性,通常无明显表型或表型变化轻微。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症(EDA)的致病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短臂Xp12-13.1区,分别命名为EDA、EDAR和EDARADD。ED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配体家族。而EDAR, EDARADD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属于TNF受体家族。大量研究资料表明EDA基因极易发生突变。据报告已发现近百种碱基突变,分布于1-9外显子及内含子,从而导致EDA基因编码蛋白质功能改变。本研究发现蒙古族外胚层发育不全症的临床症状为牙齿缺如和形态异常、头发多而卷曲、有汗,临床表型与国内外报道的不同,尤其头发卷曲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未见报道的特殊表型。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比对发现先证者及家系患者发生第一外显子193C→G颠换,使正常密码CGC→GGC,导致其编码第65位精氨酸变为甘氨酸,携带者母亲与其她携带者均为C/G杂合型。正常家系成员与对照组的EDA基因的第一外显子碱基序列与Genbank给定序列一致。表明193C→G突变是导致蒙古族外胚层发育不全症的原因,属于有功能的新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