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7年“8.8”地震导致九寨沟核心景区发育167处地质灾害,其中仅崩塌数量就达到110处,为主要地震灾害类型,并造成自然景观及旅游设施严重损毁。受地震作用影响,大量崩塌堆积体聚集于斜坡坡表及沟谷部位,导致景区地质环境极为脆弱。尤其是震后汛期强降雨致使堆积体变形失稳及水土流失频发,甚至构成泥石流潜在物源,并多次爆发坡面泥石流,为景区生态环境安全与开放运营带来了极大风险。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本文依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8.8”地震导致九寨沟核心景区发育167处地质灾害,其中仅崩塌数量就达到110处,为主要地震灾害类型,并造成自然景观及旅游设施严重损毁。受地震作用影响,大量崩塌堆积体聚集于斜坡坡表及沟谷部位,导致景区地质环境极为脆弱。尤其是震后汛期强降雨致使堆积体变形失稳及水土流失频发,甚至构成泥石流潜在物源,并多次爆发坡面泥石流,为景区生态环境安全与开放运营带来了极大风险。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本文依托“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估”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选取崩塌及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取现场详细勘查及坑槽钻探、时序遥感解译、大型现场冲刷试验及室内分析等方法,研究崩塌发育特征及堆积体冲刷启动机理,以期为地质灾害长期风险管控及生态修复等治理工程提供决策指导。本文首先开展了工程地质环境背景与崩塌详细调查,基于时序遥感影像解译分析了地震前后崩塌的空间聚集特征及发育分布规律,结合长期调查成果讨论了崩塌的发育特征、失稳模式及形成影响因素,并通过崩塌堆积体活动性及力学特征等分析,利用现场冲刷试验探讨了不同径流强度下堆积体启动过程及机理。得到研究成果如下:(1)崩塌时序遥感解译及核密度分析表明,地震前后崩塌发育具有空间聚集效应。崩塌聚集性在0~5.6 km范围分布优势显著,但地震前后聚集地域有所不同。其中震前集中在树正沟及长海区域,震后则集中于五花海-箭竹海与丹祖沟中部,其面积赋权核密度密度等级最高。总体而言,2018~2020三年内的总体聚集趋势变化不大,但每年仍有一定程度改变。(2)地震前后崩塌的发育分布规律分析表明,不同高程、坡度、坡向、岩性及降雨强度的控制性规律为:崩塌显著分布于高程2800~3400 m与30°~55°的陡坡段,地震触发与震前重力诱发崩塌多分布在北东-南的优势坡向,岩性上集中分布于石炭系与石炭二叠系的厚层坚硬碳酸盐岩地层,降雨强度与崩塌发育分布也具有较好对应关系。(3)调查分析表明,九寨沟强震区存在:震裂-滑移式、震裂-倾倒式、震裂-坠落式及震裂-溃散式四种失稳模式的地震崩塌,进一步指出了崩塌形成失稳的主控因素。具体而言,其失稳是在地貌演化的基础上,受岩体与坡体结构共同控制,在多期次历史地震震损与强震触发下的综合影响结果,地震与地貌演化影响着崩塌形成位置,岩体与坡体结构控制着崩塌发育规模及类型。(4)崩塌堆积体现场冲刷试验结果显示,体积含水率变化趋势为“缓慢增加-快速上升-高含水率值波动-缓慢下降”,孔隙水压力呈“短时间无变化-快速增大-小幅度波动变化-快速降低”,基质吸力表现为一定深度范围内先小幅度波动、后急剧减小,坡面物质存在下蚀、面蚀、溯源侵蚀及侧蚀等侵蚀形式。(5)揭示了九寨沟地震崩塌堆积体的启动条件、过程及机理。堆积体具有坡度较陡、表层与碎石间孔隙细粒含量多、渗透性良好且抗冲刷能力弱等基本特征,为其冲刷启动提供了先决条件。结合现场调查及冲刷试验显示,启动过程分为“先期流水渗透→铲刮滑流→物质快速堆积→局部饱和侵蚀-稳定”四个阶段。据此,建立了不同饱和状态下堆积体的启动力学模型,并揭示了不同径流强度下的启动破坏机理。简言之,土体含水率升高、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大、基质吸力快速减小与径流强度改变导致了堆积体的启动。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世界上台风登陆最多,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的登陆常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其中由台风暴雨直接诱发的台风暴雨型泥石流成为了一类特殊的泥石流灾害类型,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此类泥石流凭借其显著的突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展台风暴雨型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启动机理、动力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对此类泥石流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属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中部川滇南北向构造体系归并复合的最北地段。区内构造复杂,尤其后“5.12”时代州内地震带处于高经爆发阶段,并且发生了明显的灾害链效应。再加上“4.20”芦山和“8.8”九寨沟等共三次强震,区内地应力被扰动、同时受近年频繁的短时强降雨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本就脆弱的地质环境已愈加敏感,各灾种的规模和数量远大于震前水平,并且还将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近年来青藏高原周缘河谷河床深厚覆盖层被越来越多的水电工程勘察予以揭露,因其成因复杂,岩土体力学特性差异显著,已成为大型工程建设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本文以青藏高原台面上藏南地区某机场场地勘察中揭露的深厚覆盖层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调查、钻探、坑探、物探等多手段揭示研究区深厚覆盖层具有横向分区和纵向分层特点,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明显,成为机场地基稳定性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钻探揭示研究区覆盖层深度均在30
深圳市后海湾填海造陆区内下伏深厚淤泥质软土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淤泥质软土是影响该区域基坑支护难易与成败的关键性地质体,同时,随着该区域基坑开挖面积、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大,基坑所表现出的空间效应和角部效应也愈发明显,对于基坑这样一个具有“长、宽、深”的三维空间体系,采用单一剖面计算的常规设计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支护方案往往还具有一定的优化空间。因此,有必要在充分认识填海造陆区软土工程特性的基础上,
白鹤滩水电站即将开始蓄水,其中葫芦口~象鼻岭段人类工程活动最为强烈,居民区密集,滑坡灾害风险程度高,常规的人工地面调查等技术手段难以对目前处于活动性状态并身处高位隐蔽性强的滑坡隐患点进行早期识别。近年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发展迅速,为活动性滑坡灾害的早期识别与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以白鹤滩库区中葫芦口~象鼻岭库段为主要研究区,基于Sentinel-1A升降轨和ALOS P
在能源结构优化的背景下,我国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进入了高要求、高质量的阶段,理论基础研究也不断完善。众多学者逐渐意识到在地热开采过程中,用于固定生产套管的固井水泥导热系数低,作为热阻时会影响换热效率,尤其在深井同轴换热系统中这一问题更为严重。现有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都表明增大固井水泥导热系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地热井换热效率,减小为满足某些特殊能量需求所需的总钻井长度。但是,目前对于提升水泥导热性
现代建筑施工中,以低水胶比为特征的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因其优良的性能,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相较普通水泥基材料结构更加致密,外部养护水源难以深入基体内部,致使传统养护手段难以满足工程要求。国内外学者研究提出,可以向水泥基材料中引入内部水源,从内部进行养护,来减缓基体的自收缩。而通过向水泥基材料中掺入各种类型的纤维,以提高基体的力学强度及耐久性,这一方法也得到了大量学者的研究和工
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居民财富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财富的多元化配置,居民理财意识的提升和综合理财规划的需求为商业银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提供了内生动力。同时,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收窄,亟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作为轻资本的财富管理业务,无疑是其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商业银行在开展财富管理业务时,在产品创新、渠道建设、客群细分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所提供的财
目前,滑坡的预警主要分为雨量阈值预警和位移(变形)阈值预警。大量学者对滑坡的监测预警进行研究后发现,由于滑坡的规模、类型各不相同,不同的滑坡得到的雨量阈值或变形阈值有很大差异,因而很难利用统一的失稳判据,来准确的判别和预测滑坡灾害。另外,受地表植被建筑等影响,对滑坡的表面位移进行精准监测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近水平砂泥岩互层组成的平推式滑坡,在滑坡后缘拉陷槽水位没有达到临界水位时,一般不会发生坡体滑
针对取心钻探中常遇到的松散破碎地层的孔壁失稳问题,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引入地质钻探领域,用于解决松散破碎性地层的孔壁失稳问题。基于微生物矿化作用的MICP技术是通过向松散岩土体中灌注微生物菌液和营养液,利用微生物在松散岩土粒间诱导生成碳酸钙,将其胶结为整体,以达到提高松散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能的目的。本文立足于地质钻探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无固相钻井液,将MICP技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