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气传性真菌病害,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过小麦条锈病的四次全国范围大流行,导致小麦产量损失严重,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都只能短期内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小麦条锈病,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田间种植证明,发现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种植抗病品种来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大流行,但由于小麦条锈菌的新小种的变异,导致抗病品种的抗病性失效,变成感病品种,所以需要研究和利用持久性的抗病品种,抑制新毒性小种的产生和发展,将条锈病对小麦生产的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从而维持小麦产量。为了挖掘新的优良抗条锈病基因,为持久抗条锈性小麦品种的培育提供遗传资源,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以及35K芯片扫描技术对小麦优良成株期抗条锈品种秦农142进行QTL定位,并获得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有效分子标记及有价值的SNP差异位点。本研究取得的结果如下:1.利用条锈菌流行小种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V26、SULL-7对秦农142进行苗期鉴定结果显示,秦农142除了对CYR32和V26小种出现感病反应外其余小种均表现为抗病;成株期则在杨凌、甘肃天水、四川江油三地都表现出高度抗病反应,说明秦农142属于典型的成株期抗病品种。2.2015年分别在杨凌和甘肃天水以及2016年在杨凌、甘肃天水和四川江油对198个F6代RIL家系进行了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反应型、严重度、相对病害流行曲线下面积频数分布图显示连续分布,属于数量性状遗传,差异极显著,能够稳定遗传。计算MDS广义遗传力为0.89。3.35K SNP芯片扫描获得6617个多态性SNP位点,其中有5829个SNP位点与筛选出的64个SSR标记共同分成21个连锁群构建基因型连锁图谱,该图谱的总图距为4922.6cM,平均标记密度为0.84cM/标记。4.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在小麦染色体1BL和2BL上定位到三个稳定出现的成株抗性QTL来源于秦农142。QYr.qinnafu-1BL介于SNP位点AX-94861924和AX-94410152之间,贡献率为4.44%-20.41%,两个SNP位点的距离3.1cM。2BL定位到两个QTL,QYr.qinnafu-2BL.1介于SSR标记AX-9562871和AX-94507002之间,贡献率为8.29%-30.38%,两个标记距离2.46cM;QYr.qinnafu-2BL.2介于SNP位点AX-94645171与AX-95012510之间,两个标记距离7.56cM,贡献率为4.27%-14.14%。这三个QTL对成株期抗条锈性表现为加性效应的作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