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运行机制的不断优化,产业集群区域显现出异乎寻常的竞争力,日益成为政府产业规制者和学者关注的重点。从古典学派亚当·斯密(AdamSmith)提出的分工带来效益的观点,特别是到新古典学派马歇尔(Marshallian),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与效益发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现代聚集经济的代表人物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推向了关系到区域与国家竞争优势的新境界。但是,综观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成果,在针对中国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方面仍然是一个薄弱领域。
诚然,中国开发区的实践,探索出一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吸引国际资金、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成功道路。但是,随着我国市场改革取向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巨大变化,国家对开发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业提升、可持续发展和实行“两个转变”即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争创新优势、加速转型与国际水平接轨、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开发区谋求新一轮大发展的核心课题。
论文《北京开发区集合产业集群模式及其优化发展研究》在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工业园区和国内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足迹的探究,结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北京开发区”)模式分析,提出了诺基亚星网工业园模式属于单产业集群,而北京开发区由于是包括诺基亚星网工业园这样的单产业组成的多产业集群的集聚则属于集合产业集群的理论观点。论文还通过大量的数学推导,运用搏弈论、灰色系统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了集合产业集群的生存性理论模型、风险搏弈分析模型以及创新环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一步论述了集合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理论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开发区集合产业集群效益、运行机制等归纳分析,对集合产业集群理论的应用性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同时从政府作用、法律环境、引资模式、现代物流、人才资源、金融体系、核心文化等七个方面对影响集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开发区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变化,应该在发展模式、管理模式、政府规制建设等方面再定位,其战略发展应该按照集合产业集群的理论规范进行建设,实现开发区发展与政府创新体系完善以及集合产业集群效应增加、企业竞争力增强的有机结合,最终提升开发区的国际竞争力。论文围绕着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基于以下四个主旨思想展开了全面的论述:(1)以产业价值链为基础,与跨国公司产业互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网络,提高“中国制造”的附加价值和品牌影响力。(2)以企业为主体,与跨国公司互联,建立完整的企业知识链,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3)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体,与跨国公司互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在前沿科技产业领域建立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优势,真正建立基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产权优势。(4)以产业园区为主体,与跨国公司互联,加强国内外人力资本的互动与技术交流的力度,提升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眼光的技术型、管理型和市场型入才。
论文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创新:(1)论文把开发区建设和产业集群理论完整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更加反映出开发区的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战略意义。(2)在产业集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集合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集合产业集群发展与开发区建设正相关理论的探索,无疑使产业园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更加富有内涵。(3)论文把开发区的发展与软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指出了区域创新环境是吸引投资,特别是有机聚合产业集群,提升集合产业集群效应的基础原因。
全部论文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北京开发区集合产业集群模式”是指:充分利用首都的经济技术优势,按照首都城市性质要求规划产业结构,营造与国际接轨的经济技术发展环境,建设产业结构合理,经济成长性好,社会文化和谐,有首都特色的多种产业集群有机聚合的经济集合模式。
论文还得出:从开发区的角度来看,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属性应该属于整合行为的范畴,而不仅仅取决于市场行为或企业行为。开发区的竞争力来自于集合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而且基于这样一种整合:即如果能够将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基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开发、知识积累与创新等所产生的“技术优势”;基于经营理念、运营模式和市场营销技能等所产生的“管理优势”以及基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制度持续创新所产生的“政策优势”等有机地整合起来,那么,这些整合就可以转化为“集合产业集群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则是开发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