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的含义通常包括经济城镇化、产业结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等多个方面。从动态上看,它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表现了人口、空间及生活方式向城镇的转移,还反映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和各个产业部门内部之间的构成。产业结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扩大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社会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导致社会剩余产品出现,使得交换成为可能;交换频繁促进了空间集聚,为城镇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并相互影响,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联系。在推进和深化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产业推力作用,有力促进空间资源要素的整合;在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城镇化通过对三次产业的不断提升和带动,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需要以城镇化为依托,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加速城镇化进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迅速,但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仍然存在差距。表现为: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城镇化程度总体质量不高、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产业结构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城镇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安徽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诸多不协调问题,影响安徽省推进城镇化进程和调整产业结构整体布局,从而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问题,可以为安徽省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加速城镇化进程、以及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相互促进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选取农业大省安徽省为个案,运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在收集大量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利用实证方法对安徽省1995-2011年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和研究,得出安徽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结论,并针对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