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美国学者霍姆斯提出命名以来,“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其间,以奈达(Nida)为代表的翻译科学派和芭斯奈特(Bassnett)所倡导的操纵学派曾先后在该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其影响至今犹存。但前者的翻译理论基于形式语言学,多局限于对语言内部因素的研究,翻译等值成为其始终追求的难圆之梦;而后者的翻译思想则源于比较文学研究,多夸大语言外部因素对翻译文本的操纵,因倡导“文化转向”而迷失翻译研究的根本。于是,既着眼于微观语言因素又强调文化差异的翻译功能学派便应运而生。根据其研究重点的不同,翻译功能学派中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翻译功能观,前者主要指以莱斯(Reiss)和诺德(Nord)等人为代表的德国功能学派,后者则指贝尔(Bell),贝克(Baker)及哈提姆(Hatim)等为首的语篇分析学派。 然而,综观以上两大功能学派的翻译研究,他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存在以下明显不足。其一,就研究内容而言,虽然他们的研究都基于功能语言学,但对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的研究有所偏废,通常只关注概念意义和语篇意义的翻译研究,而忽略了与人际意义相关的翻译问题的探讨。其二,就研究方法而言,现有翻译研究对功能语言学只做了局部的和零散的运用,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体系。在国内,以黄国文、张美芳和李运兴等为代表的翻译功能学派正在形成,他们各自在理论上都做出了可贵的探讨,但也没有系统地提出一个翻译研究的功能模式。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作者认为建立一个基于功能语言学的系统的理论模式来探讨人际意义的翻译意义重大。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根本目标。 在批判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人际意义的翻译研究应该从交际、语用和符号学这三个维度上进行。从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表达人际意义的语言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并不全面。为了系统的探讨人际意义的翻译,我们还必须在语用学的维度上考察语境对人际意义翻译的影响,以及在符号学的维度上探讨语言与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作者相信,这三个互为补充的维度将有助于系统地探讨人际意义的翻译,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所在。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引言,分析了应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翻译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交代了要达到的研究目标以及论文的纲要。第二章是文献综述,讨论了当代翻译理论中两大流派的基本观点和它们的主要缺陷,揭示了翻译研究的系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