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发展越来越依赖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量的创新人才,越来越依赖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基础教育改革,基础学力的培养在各发达国家正成为共同的问题。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儿童的基础学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读、写、算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是未来公民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学力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使儿童具备基础学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人的基础学力,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实践表明,无论学生发展哪方面的特殊学力,都需要一定的同化吸收新知识的一般性智慧技能,需要一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准备,即离不开基础学力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学力是学生各种特殊学力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他们在各个知识领域中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的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普遍不高。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研究。本文梳理了基础学力的概念,笔者认为,所谓基础学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它主要包括基本的知识经验准备和基本的学习技能两个方面。一般而言,基础学力的体系是由认知因素、行为因素、能力因素、情操因素等四个方面组成。基础学力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能力体系。本文讨论了基础学力与人的素质及能力的关系,认为基础学力就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发展能力,而能力又是人的素质的外在体现,一定的基础学力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以及在在数学教学中暴露数学思维过程应该注意的几个策略入手,探索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学力的培养,为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提供了有力的抓手,是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