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拉姆曾经说过:媒介一经出现,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网络不仅越来越紧密地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当中,也始终伴随着当代中国改革的步伐。网络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推动体现在许多方面,而网络对人的改造则随着近年来社会化网络的兴起才逐步引起关注。本文选择从自我认同的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网络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本文写作的目的旨在探讨新型网络环境下,人类的认知和行为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人本身和整个社会有何种影响。本研究的创新意义有三点:首先,在时间节点的选择上,2011年正是社会化网络受微博影响迅速发展的一年。人作为要素在网络中被放大了,这是前人的研究所不具备的背景条件。其次,目前有关网络使用者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现象的归纳和整理,而本文选择从内在运行机制角度展开,不是由现象推导出结论,而是以原理来解释和支撑现象。再次,以往围绕网络和公民社会进行的研究,多以公共领域为切入点。而本文另辟蹊径,以人为变量,分析中国公民社会在社会化网络环境下,出现了怎样的机遇。在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工作后,笔者提出了以下两个独创性观点。第一,笔者对网我认同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划分,认为受网络环境的影响,网我认同先后经历了隐性阶段和启蒙阶段,而后在社会化网络时期进入主体型阶段。第二,笔者认为网我认同进入主体型阶段后,认同危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化解。而这种改善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化网络有利于信任机制的确立。本文首先对网我认同相关概念和社会化网络的背景进行了梳理,而后提出:在经过隐性阶段和启蒙阶段后,个体经由反思形成的网我认同逐渐呈现出了连续、稳定、统一且整合的特征,网我与现实自我在内容上部分重合,网络虚拟自我认同进入主体型阶段。本文以较多的篇幅重点分析了主体型网我认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何在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主体型网我认同的认同危机较之以往能有所改善。其中,有关“信任”的概念第一次被引入到网我认同的分析当中,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独创点。在最后一部分中,笔者将网络对人的改造这一问题延伸到中国公民社会构建的议题上,选取三个侧面,从个人发展、公民意识和社会资本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公民社会构建可能面临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