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国内环境问题频发以及中国民众公民意识觉醒,环境问题愈发成为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把握议题建构这一传播结构下更好的理解环境传播的流程、规律以及实践内涵,并在应对当下全球性环境问题中显著发挥传播媒介的职能效用。2007年党的政治报告中首次加入生态文明建设概念,2017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形成,环境保护的思想框架和制度供给总体成型。2007年到2017年这十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波澜壮阔的十年,也是环境新闻琳琅满目且成功转型的十年。因此本研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议题建构理论、框架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2007年至2017年间《人民日报》环境新闻作为考察对象,考察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各五年间《人民日报》环境传播的文本概况以及话语特征,分析其话语选择的变化和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基于环境传播议题建构模型,结合研究需要,从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两个角度出发。通过整理归纳,得出结论如下:《人民日报》环境传播议题选取上整体呈现出以正面报道为主且突出关注政府这一传播主体,重点塑造政府科学绿色发展、治理生态等形象。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分界点,新闻报道议题显现出深度报道增加、生态专栏增设等报道形式变化以及议题随环境事件逐年变化这一特点。但也存在环境传播议题上的失衡之处如叙述方式偏向理性化、图表等辅助手段使用不足等。在总结归纳当下《人民日报》环境传播议题建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本文认为可以从新闻议题和报道结构两个方面改善议题建构:新闻议题方面包括平衡议题选取,重视风险报道;增加批评性报道,提升舆论监督能力以及拓宽非政府主体话语空间,树立公众为本意识。报道结构方面包括设置专业性记者队伍,关注人文情怀;建立环境议题特殊报道机制,开展全局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