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后2年内的生长模式及特点,比较其体格生长指标与WHO标准和本地足月儿的差距,以促进早产儿适宜的体格生长。方法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23例,健康足月儿100例,其中早产儿又分为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组和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组,AGA组88例、SGA组35例,所有患儿均进行纵向随访和干预管理,定期测量体重、身长、头围等数据,并采用WHO Anthro软件计算Z评分及百分位,按照软件要求输入出生日期,测量日期和实际测量的生长数据,软件自动输出该患儿的体重、身长、头围、体重/身长(weight/height,W/H)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Z评分和百分位数等,分别计算了生后3、6、12、24月龄的体重、身长、头围、BMI值和W/H值Z评分及百分位。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及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百分位的构成比采用χ2检验。结果1、体重、身长、头围、W/H,早产儿组各月龄均低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值在生后6月达最高值,6月龄后逐渐下降,早产儿组在6月龄前BMI值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早产儿及足月儿各月龄原始数据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组内效应分析显示:两组体重、身长、头围、W/H值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体重、W/H值增长速度以3月龄之前最快,身长、头围增长速度以6月龄之前最快,后增速放缓,BMI值在6月龄前呈上升,6月龄后转为下降趋势。3、早产儿体重、头围、BMI值及W/H值Z评分在生后24个月内呈上升趋势。身长Z评分在生后12个月内呈上升趋势,但在1224月龄间无上升。组间效应显示:在3-24月龄期间,早产儿各年龄组体重量、身长及头围Z评分值均小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29,F=147.22,F=76.391,F=18.654,F=65.587,P<0.05);4、SGA与AGA各月龄的体重、身长、头围、W/H相比较,AGA组均高于SGA组,体重及身长在各月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围、BMI及W/H在生后6月龄时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12及24月龄有统计学差异(P<0.05);5、SGA与AGA各月龄体重、身长、头围、BMI值、W/H值Z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检验比较,组内效应分析显示:两组体重、身长、头围及BMI值Z评分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以6月龄之前最快,后增速放缓。AGA组生后2年W/H值呈持续上升趋势,SGA组生后2年内W/H值Z评分在-0.6附近波动,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6月龄前轻度上升,6月龄至12月龄小幅下降,12月龄至24月龄则再次上升,组间效应显示:在3-24月龄期间,SGA组各年龄组体重、身长、头围、BMI值及W/H值Z评分值均小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54,F=8.575,F=6.902,F=7.904,F=5.953,P<0.05)。AGA组在12、24月龄时体重、身长、BMI值接近于WHO标准同龄儿童的均值水平。6、体重、身长和头围频率分布:早产儿组体重、身长均为36月龄时P0-25占较大比例,后随着月龄增大,P0-25比例逐渐降低,头围P0-25所占比例随月龄下降不明显,与同龄足月儿比较,体重、身长及头围频数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生后24个月内体重、身长和头围均有追赶生长,头围追赶程度较体重及身长落后。追赶生长主要发生在在生后12个月内,呈先快后慢的模式,SGA早产儿各月龄体格生长情况均低于AGA早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