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现代文献运用中医药治疗月经过少的用药规律,同时对导师治疗月经过少的用药经验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治疗月经过少提供用药参考。方法:1.搜集近10年国内外文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的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挖掘。2.收集近2年导师治疗月经过少患者的处方,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得到导师临床中治疗月经过少常见证型,对整体处方以及常见证型的处方用药规律分别进行挖掘。3.通过对数据挖掘结果的分析,探讨两者治疗月经过少的异同点。结果:1.文献整体挖掘结果:纳入文献中共有136首处方,包括26个中医证型,其中出现频次5次以上的证型为肾虚血瘀证、脾肾两虚证、肾虚肝郁证、血虚证、气滞血瘀证;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川芎、白芍、山药、枸杞子、甘草、牛膝、山茱萸,其药性多属温、平和寒性,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多入肝、肾、脾经。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熟地黄、山茱萸”、“当归、白芍”、“熟地黄、枸杞子、当归”等,核心组合有“熟地黄、当归、丹参、菟丝子、白芍、川芎、陈皮、续断”等。证型挖掘结果:(1)肾虚血瘀证挖掘结果: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牛膝、丹参、甘草、枸杞子、山药、川芎、杜仲,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当归、丹参”、“熟地黄、菟丝子、当归”等,核心组合有“菟丝子、当归、杜仲、丹参、牛膝、红花”等。(2)脾肾两虚证挖掘结果: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熟地黄、菟丝子、当归、枸杞子、杜仲、山药、山茱萸、牛膝、川芎、巴戟天,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枸杞子、菟丝子”、“熟地黄、菟丝子、当归”等,核心组合有“熟地黄、菟丝子、山药、杜仲、当归、山茱萸”等。2.临床整体挖掘结果:收集的导师临床诊治过的月经过少患者共有5个证型,分别为肾虚肝郁证、脾肾两虚证、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湿阻滞证。整体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山茱萸、茯苓、淫羊藿、枸杞子、香附、女贞子、党参,其药性多属温、平和寒性,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多入肝、脾、肾经。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淫羊藿、菟丝子”、“当归、黄芪”、“枸杞子、菟丝子、白芍”等,核心组合有“熟地黄、山茱萸、茯苓、菟丝子、当归、党参、淫羊藿、枸杞子”等。证型挖掘结果:(1)肾虚肝郁证挖掘结果: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菟丝子、当归、熟地黄、山茱萸、香附、淫羊藿、茯苓、枸杞子、女贞子、白芍,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巴戟天、菟丝子”、“香附、枸杞子、菟丝子”等,核心组合有“菟丝子、淫羊藿、山茱萸、熟地黄、当归、香附、茯苓、枸杞子”等。(2)脾肾两虚证挖掘结果: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当归、茯苓、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党参、黄芪、淫羊藿、白芍、枸杞子,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当归、白术”、“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等,核心组合有“茯苓、山茱萸、党参、熟地黄、菟丝子、白芍、黄芪、当归”等。(3)肾虚血瘀证挖掘结果: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菟丝子、熟地黄、当归、淫羊藿、香附、山茱萸、丹参、巴戟天、红花、枳壳,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女贞子、枸杞子”、“熟地黄、菟丝子、当归”等,核心组合有“红花、当归、丹参、枳壳、熟地黄、菟丝子、淫羊藿、桃仁”等。(4)气滞血瘀证挖掘结果: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当归、柴胡、香附、丹参、枳壳、茯苓、牡丹皮、益母草、赤芍、党参,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丹参、益母草”、“柴胡、香附、当归”等,核心组合有“茯苓、当归、香附、柴胡、枳壳、白芍、红花、白术”等。(5)痰湿阻滞证挖掘结果: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茯苓、熟地黄、当归、淫羊藿、枸杞子、枳壳、苍术、山茱萸、菟丝子、女贞子,常用对药及角药主要有“苍术、茯苓”、“当归、清半夏、茯苓”等,核心组合有“女贞子、熟地黄、菟丝子、苍术、当归、茯苓、枳壳、枸杞子”等。3.相关性:两者治疗月经过少都以调补肾、肝、脾三脏为主,在用药上都善用甘温补虚之品,然现代文献多配合活血化瘀药,导师常配合理气祛湿之品。对于肾虚血瘀证的治疗都以补肾活血为原则,现代文献多注重平补肾阴肾阳,导师侧重于补肾阴。对于脾肾两虚证的治疗现代文献以补肾为主,兼顾补脾,导师则是补脾与补肾并重。结论:1.现代文献中治疗月经过少常见的证型分别为肾虚血瘀证、脾肾两虚证、肾虚肝郁证、血虚证、气滞血瘀证,治疗肾虚血瘀证以归肾丸合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治疗脾肾两虚证以归肾丸为基础方。2.导师治疗月经过少通常辨证为肾虚肝郁证、脾肾两虚证、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湿阻滞证,治疗肾虚肝郁证以左归丸合逍遥散为基础方,脾肾两虚证以左归丸合归脾丸为基础方,肾虚血瘀证以左归丸合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气滞血瘀证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痰湿阻滞证以左归丸合苍附导痰丸为基础方。3.两者治疗月经过少都是以补虚为主,现代文献在补虚的同时配合活血化瘀法,导师则是配合理气祛湿法。两者所选用的中药的药性都是多属温、平和寒性,药味都是以甘、苦、辛为主,药物都是多入肝、肾、脾经。对于肾虚血瘀证的治疗都以补肾活血为原则,现代文献多注重平补肾阴肾阳,导师侧重于补肾阴。对于脾肾两虚证的治疗现代文献以补肾为主,兼顾补脾,导师注重补脾与补肾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