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作为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一样具有重大的存在价值,甚至比某些文学的价值更大。而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往往同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着重要联系。然而学界一直侧重近现代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对当代儿童文学翻译实践关注不多。本文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翻译史和儿童文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做了系统的研究,以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研究发现,经过晚清到“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萌芽发展,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八九十年代,译介外国儿童文学曾再次形成过热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本文由此归纳出这一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翻译热潮的概况,概括了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译介特点,揭示推动或制约儿童文学翻译与接受的各种因素,并全面分析这段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对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影响。本文希望通过该研究引起人们对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关注与重视,同时也希望本研究从一个侧面促进本国儿童文学的壮大发展。本论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阐明了儿童文学的基本定义和主要作用,随后说明本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目前国内外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进行了系统概括,尤其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史进行梳理。第三部分简要介绍本论文的理论框架,对西班牙重要的翻译学家和学者皮姆的有关多元因果论的翻译史研究方法和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进行概述。第四部分是本论文最重要的部分。该部分先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蓬勃发展进行简要概括;接着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清末及“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译介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合文本分析他们在选材和译入语地区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在语言使用和翻译主题方面的不同点;随后根据对比分析概括总结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译介的特点和主流翻译方法;最后结合案例,采用多元因果论和改写理论,深入分析造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译介热潮的原因和制约因素;并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对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和自身发展的影响进行相关介绍、论述与总结。第五部分是结论,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指出本论文的研究价值,研讨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未来该领域可能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译介热潮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源语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翻译规范,译者和出版机构,及诗学等,其中出版机构发挥了主导作用。论文认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译介对中国本土儿童文学的创作以及今后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无论是提供参考依据还是新的研究方向,都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