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558例HIV/AIDS患者舌象(包括舌色、舌形、舌态、苔色、苔质、舌苔位置等)的横断面研究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关系的初步探讨,以期阐明艾滋病病邪的性质、病机特点、经有偿供血感染HIV/AIDS患者的常见舌象、抗病毒化学药对舌象的影响以及舌象与不同阶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为艾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判断转归预后及治疗时机的把握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558例HIV/AIDS患者(以下简称HIV阳性组)全部来自河南省驻马店和南阳的农村地区,感染途径为有偿采供血;其中359例已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至少半年(以下简称已服组),199例未服用过任何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以下简称未服组)。舌象图片的采集采用佳能600万象素数码相机,上午9点到12点室外自然光线下拍摄,被拍摄者取正位,舌头自然伸展。舌象的分析判断由三位从事中医艾滋病研究和中医诊断专业的主治医师共同认定,尽量排除饮食、药物及主观因素的影响。舌象检出资料包括舌色、舌形、舌态、苔色、苔质、舌苔位置等情况。将已服组、未服组舌象的有关资料进行相互比较,并分别与778例同地区HIV抗体阴性且无明显严重疾病的人群(以下简称HIV阴性组)的舌象资料(资料来源于河南中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进行对比研究。未服组按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mm~3、100~200/mm~3、200~350/mm~3、≥350/mm~3分为四组(简称为A、B、C、D组),分别对各组的舌象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结果1.HIV阳性组患者红舌、绛舌、瘀斑舌、裂纹舌、镜面舌、胖大齿痕舌、燥苔、剥苔、厚苔、腻苔、舌苔位置中根部检出率显著高于HIV阴性组人群(P<0.05);HIV阳性组苔少或无和剥苔的检出率高达22.8%,芒刺舌的检出率占11.1%(HIV阴性组无此两种舌象资料可比较)。2.在HIV阳性组中,已服组的腻苔、厚苔、舌苔位置中根部检出率显著高于未服组(P<0.001),未服组裂纹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已服组(P<0.001)。3.在未服组中,A组的舌淡暗、瘀斑、苔少或无的检出率显著高于B、C、D组(P<0.01),B组的暗舌、齿痕、裂纹、白苔的检出率显著高于D组(P<0.05),B组的剥苔的检出率显著高于A、C、D组(P<0.01)。结论1.558例HIV/AIDS患者舌象分析结果提示,艾滋病病邪属于热(温)邪性质(红舌、绛舌、燥苔、芒刺舌),具有湿浊、痰饮、瘀血相兼为病(腻苔、厚苔、瘀斑舌、舌苔位置中根部)、气阴两虚(胖大舌、齿痕舌、裂纹、剥苔、镜面舌、苔少或无)、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2.与同地区HIV阴性患者相比较,经有偿供血感染HIV/AIDS患者的常见舌象出现的频率依次为:红舌、腻苔、厚苔、舌苔位置中根部、胖大舌、裂纹舌、瘀斑舌、齿痕舌、剥苔、镜面舌、绛舌、燥苔。3.抗HIV化学药物的毒性和寒凉之性对患者的脾胃功能有一定影响(腻苔、厚苔、舌苔位置以中根部为主)。4.随着病情的进展,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100/mm~3以下的患者舌质淡暗、瘀斑、少苔或无苔的检出率明显增加,表明晚期病人脏腑气血亏虚、脾胃衰败、病情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