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治时期日本实行开国政策,积极地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随着与西欧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西欧诸国的语言传入日本,日语中的外来语不断增加。由于明治时期以前日本政府没有实施统一的文字书写等相关政策,因此明治时期外来语的书写形式多种多样。据先行研究可知,明治时期常见的外来语书写形式有汉字形式、片假名形式、注音形式、罗马字形式。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明治时期外来语的书写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先行研究中对外来语的书写形式概括并不完整,而且并没有探明外来语书写形式多样化产生的原因。一个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能反应当时的语言实际使用的状况与民俗文化,所以本文选取明治时期的文学作品作为调查资料,并根据山田雄一郎对明治时期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外来语数量的调查,将外来语出现数量较多的作品选为本文的调查资料。利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查找原文,收集整理其中的外来语语例。本文首先考察了外来语的书写形式及特征,其次将明治时期分为前半期和后半期两个阶段,对明治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外来语书写形式的变迁情况进行了考察,最后探究了明治时期外来语书写形式多样化产生的原因。据调查得知首先从书写形式来看,明治时期的外来语的书写形式主要有以下七种。(1)片假名形式(2)汉字形式(3)汉字+片假名注音形式(4)汉字+平假名注音形式(5)罗马字+片假名注音形式(6)片假名+注释形式(7)罗马字+片假名注音+注释形式,其中(1)(2)为单记形式,(3)(4)(5)为注音形式,(6)(7)为并记形式。本文根据外来语的品词特征将外来语分为固有名词,普通名词及其他词,分别对这三类词的书写形式特征进行考察,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纵观明治时期的外来语书写形式可知:明治时期采用「片假名形式」的外来语所占比例最大,「罗马字+片假名注音+注释形式」所占比例最小。第二、在固有名词中,人名以「片假名形式」为主,如:「アダム」。地名、国家名以「汉字形式」例:「希臘」和「汉字+片假名注音形式」如:「ロシア魯西亜」为主。此外,从调查结果来看固有名词有以下几点特征:同一地名有多种汉字书写形式;同一汉字有多种注音形式;「汉字+平假名注音形式」出现的频率高于「汉字+片假名注音形式」。第三、普通名词以「片假名形式」为主,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例如:「ハンカチ」、「ビール」都与生活密切相关。此外,普通名词的书写形式有以下几点特征:用汉字书写的外来语中同一单词拥有多种汉字形式。并记形式「片假名+注释」,如:「ドルかへい貨幣」集中在明治前半期的文学作品中,而「罗马字+片假名注音」,如:「キュルチュウルcu l t u r e」则大多出现在明治后半期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集中在森鸥外的作品中。其次,基于对明治时期外来语书写形式的调查,本文将明治时期分为前半期和后半期两个阶段,分别考察了外来语书写形式的变迁情况。据调查分析得知,明治前半期外来语以「片假名形式」和「汉字+平假名注音形式」为主,后半期以「片假名形式」和「罗马字+片假名注音形式」为主。注释形式只出现在明治前半期,到了明治后半期由于一部分外来语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所以不再使用注释形式。而罗马字形式虽然在前半期的作品中也存在一定的数量,但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治后半期。最后,本文分析了明治时期文学作品中外来语书写形式多样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从语言进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外来语是一种语言入侵及文化入侵的现象。而语言的产生和消亡与语言使用者及语言的外部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故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者使用了不同的书写形式。因此明治时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外来语书写形式。(2)汉字的性质和造语能力。由于汉字具有既表音又表意的性质,所以从古代开始日本人就采用汉字来标记日语的发音。作为这一书写方式的沿用,外来语被传入日本后,用汉字标记外来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中外国的地名和国家名利用了汉字表音的性质,而普通名词大多利用了汉字的表意性质及其强大的造词能力。(3)汉字和外来语的相关政策。明治后半期为了削减难解的汉字,日本政府实行了汉字削减政策,使得外来语的汉字形式的使用率减少。而片假名作为表音文字在这一时期发挥了其简易方便的作用,因此片假名书写形式比例逐渐增大。(4)明治时期庶民的文化程度。明治初期日本的知识分子把西欧先进的文化及技术带入日本,但由于当时的人们的外语水平有限并对外国文化认知的不足,所以为了能让普通大众理解新知识和新概念,由此产生了并记形式,尤其是注释形式。由于外语学习的热潮渐盛,国民的外语能力逐步提升,一部分常用的外来语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所以到了明治后半期注释形式也逐渐消失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