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况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年龄大于18岁;均规律透析时间在3个月以上。排除标准:有除肾性贫血之外的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3个月内有肿瘤、肝炎、急性感染、免疫性疾病的患者;3个月内有手术、创伤史、出血性疾病、输血治疗的患者;拒绝参加本研究的患者。根据贫血诊断标准,将人群分为正常组:Hb>120 g/L;轻度贫血组:90 g/L≤Hb≤120g/L;中重度贫血组:Hb<90 g/L。采用问卷调查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生化等实验室指标、利用SF-36量表和KDTA量表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单因素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描述性分析方法,以血红蛋白水平及贫血程度为评价变量,描述该人群血红蛋白的水平及贫血程度,揭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群体贫血现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严重程度的因素;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贫血程度之间生存质量的差异,揭示贫血程度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为(104.32±19.96)g/L,其中男患者为(106.96±19.31)g/L,女患者为(101.68±20.61)g/L;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患者为(105.67±16.07)g/L,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患者为(106.70±22.20)g/L,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为(101.76±19.13)g/L,但年龄间与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检出率为77.3%,其中轻度贫血为53.3%,中重度贫血为24.0%;男性患者贫血检出率为72.0%,女性患者为82.7%,性别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9);40~60岁年龄段的患者贫血检出率最低,为67.2%,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c2=6.04,P=0.048)。3以是否为中重度贫血为因变量,以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中重度贫血的因素有:医保种类、血清肌酐、钙,其OR值分别为0.692(0.493,0.728)、1.002(1.000,1.003)、1.153(1.024,1.298)。4分别以SF-36量表和KDTA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以贫血程度及上述分析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观察贫血程度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影响SF-36量表生存质量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职业因素与SF-36量表得分有关。影响KDTA量表生存质量分析结果显示,与KDTA量表得分有关的因素为职业、平均月收入、原发病、周透析总时间、其他血液净化方式、促红素周使用总剂量、甲状旁腺素。未发现患者的贫血程度对两种量表的评价结果有影响。结论1该医院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04.32±19.96)g/L;出现不同程度贫血的患者占77.3%,其中中重度贫血占24.0%。2医保为农合的患者较其他形式医保的患者的贫血检出率高,随着血清肌酐和钙水平的降低,患者贫血程度加重。3未发现患者的贫血程度对其生存质量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