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中苏复交的时代大背景下,1935年10月25日,致力于介绍俄苏文化的“中苏文化协会”在南京成立,并于抗战初期迁往重庆,以其机关刊物《中苏文化》为中心,在整个抗战期间都致力于对苏联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以及前线和文化的介绍。而对俄苏文化的介绍,则主要集中在对俄苏文学的译介上面。因此,《中苏文化》上的翻译文学,既是重庆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苏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体现出特殊年代里文学艺术所表现出的审美需求与社会功用性。对“中苏文化协会”在抗战期间的翻译文学的研究,既有利于梳理中国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情况,也可窥见中国文学对俄苏文学的影响。 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对“中苏文化协会”在抗战期间的文学翻译情况作出了精确统计,并按照内容不同分为对俄苏作家、作品、文艺思潮与理论的介绍,其中作品从小说、戏剧和诗歌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第二章将译介过来的作品放在抗战的时代语境下进行分析,包括从艺术立场来看其文学性是其作为期刊的本质特征;从其阶级立场来看这一期刊在文本选择中的反抗特质;另外,在世界格局的大环境中,“中苏文化协会”也在成为反法西斯的一员时具备了反战性的特征,而这一特征,自有其阶级立场所决定,也有其紧跟苏俄思想的影响。第三章则从文化方面进行分析,“中苏文化协会”所做的文学翻译与中国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使中苏文学共同构成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一部分,对中国抗战的胜利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