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对腹部脂肪沉积的影响及菊苣的干预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ack0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改变,腹型肥胖发病率急剧升高,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代谢综合征定义全球共识中将腹型肥胖列为代谢综合征的首要条件,其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心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因此,开展腹型肥胖发病机制与药物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临床现实意义。近年来大量研究新发现,肠道菌群与肥胖密切相关。临床研究发现,肥胖儿童相比瘦小儿童,前者厚壁菌/双歧杆菌的比值明显升高,乳酸菌数量增加;对美国肥胖和消瘦的成人进行初步研究,也发现肥胖比消瘦的成人厚壁菌/双歧杆菌的比值明显升高;也有人对印度消瘦、正常、肥胖和手术治疗的肥胖者的主要的肠道菌群进行比较和定量分析,发现主要细菌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肥胖者类杆菌属的细菌变化明显。大量实验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饮食诱导的肥胖密切相关。有研究者利用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肥胖模型,通过对模型小鼠肠道菌群进行整体定量评估,发现其肠道菌群发生变化;也有人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探针技术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肠道内细菌的比例进行研究,发现乳酸杆菌/肠球菌与体重的增加、能源效率呈负相关,杆菌/普雷沃氏菌与体内脂肪量成正相关;近期国外研究者对高脂和高糖饮食诱导的100多只近交系肥胖小鼠进行详细的全基因组分析,明确了基因与肠道菌群可塑性之间的关系,辨别出了与肥胖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系统发育型。前人已经从肠道菌群整体和比例变化角度,对肥胖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做了探讨;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创新性的从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4种主要的宿主菌数量以及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角度,对肠道菌群与腹型肥胖的相关性进行初步的探讨。菊苣地下部分的主要成分是低聚果糖,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国内外研究发现菊苣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炎能力、降血脂、降血糖及降尿酸的作用,此外还具有保肝脏、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等生理功能。本课题组对菊苣进行十几年的研究,也发现菊苣具有降低腹型肥胖大鼠甘油三酯、减少腹部脂肪堆积的作用;并对菊苣的药效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其与GAPDH及心肌LPL活性的升高、肝中FAS、FFA活性降低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菊苣多糖不能被体内的消化酶消化,所以入血的量比较少,主要存留在肠道内被肠道菌群所酵解,主要通过对双歧杆菌和条件致病菌进行干预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Nathalie(2011)等人研究发现寡果糖和菊粉可提高双歧杆菌的数量,同时将大肠杆菌和梭菌这些可能的致病菌的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肠道菌群为新的视角,对菊苣防治腹型肥胖可能的药效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如下假说:①肠道内条件致病菌的增加、益生菌的减少使体内内毒素含量增加,进而通过影响体内脂代谢相关酶的活性而导致脂代谢紊乱及脂肪异位沉积的病理状态。②菊苣多糖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介导体内内毒素、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影响体内脂代谢相关的酶的活性来达到防治腹型肥胖的效果。研究目的第一,复制与人类疾病相近的高果糖饮水诱导的腹型肥胖大鼠模型,初步阐明肠道菌群与腹型肥胖的相关性,以期为腹型肥胖的临床诊断提供另一依据。第二,从肠道菌群结构、内毒素、短链脂肪酸、总脂酶不同角度,阐释菊苣干预腹型肥胖的药效特点。第三,以肠道菌群为新的视角,探讨菊苣干预腹型肥胖的药效机制;为中药防治腹型肥胖作用靶点的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模型的病理基础研究:运用病因造模法模拟临床饮食结构改变,建立大鼠腹型肥胖疾病模型;采用生化、酶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观察模型的腹部脂肪沉积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可能的病理机制。菊苣对腹型肥胖的干预研究: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从整体水平、器官水平及分子水平探讨菊苣对腹型肥胖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环节。体内研究以脂代谢关键酶HL、LPL、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为切入点,采用ERIC-PCR指纹图谱、QPCR、气相色谱等方法,全面分析菊苣对模型动物腹脂沉积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环节,探讨菊苣干预腹型肥胖的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两个方面:文献综述与实验研究。文献综述总结了腹型肥胖的研究进展、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并回顾了菊苣药理药效的研究进展。实验研究共包括以下两个章节:第一章:腹型肥胖的病理基础研究本章节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腹型肥胖模型的病理基础研究。采用高果糖饮水诱导腹型肥胖疾病模型,观察动物血脂、腹部脂肪沉积、腹围及肠道蠕动能力等指标变化,明确腹型肥胖的发病特点;并从分子水平阐释肠道菌群介导内毒素调控肝脂酶、脂蛋白脂肪酶在腹部脂肪沉积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菊苣对腹型肥胖的干预研究在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中药菊苣的药理药效研究。观察菊苣提取物对腹型肥胖大鼠的影响;分析菊苣对总脂酶活性、肠道菌群结构以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以肠道菌群微生态环境为新的切入点,初步探讨菊苣提取物对腹型肥胖模型的作用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腹型肥胖的病理基础研究显示:高果糖饮水可使模型大鼠腹部脂肪重量显著性增加,腹围明显增大,并伴随着甘油三酯水平的明显升高等,成功诱导大鼠形成与临床相近的腹型肥胖模型;模型大鼠肝脂酶、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升高,表明脂质代谢相关酶活性可能与腹部脂肪沉积有关;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数量增加,说明肠道菌群与腹型肥胖的发生相关,双歧杆菌/肠球菌<10,也许可以作为判断腹型肥胖的标准之一;模型动物内毒素含量升高、短链脂肪酸含量降低,表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参与了脂代谢紊乱及腹部脂肪沉积的病理过程。菊苣对腹型肥胖的干预研究显示:中药菊苣提取物可显著改善高果糖饮水诱导的腹型肥胖的病理状态,可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减小腹围,减少脂肪在腹部的异位沉积,具有多靶点、多层次的药理活性;菊苣提取物可明显降低肝脂酶、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脂质代谢过程中的相关酶的活性有关;另外,我们发现菊苣提取物可显著改善失调的肠道菌群,可以明显减少条件致病菌的数量,增加益生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可以恢复失调的双歧杆菌/肠球菌的比例,并可以增加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减少内毒素的含量,此作用可能与菊苣防治腹型肥胖的药效相关。研究结论1高果糖饮水可复制腹型肥胖动物模型;肠道菌群与腹型肥胖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能通过介导内毒素的变化,调控HL、LPL活性,引发腹型肥胖的病理状态。2菊苣提取物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甘油三酯水平、减少腹部脂肪堆积,调节紊乱的肠道菌群,可降低内毒素含量并可使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升高;菊苣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提高HL、LPL的活性,达到防治腹型肥胖的作用。创新点1研究首次发现腹型肥胖的发生与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降低、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增多密切相关。2以肠道菌群为新的切入点,初步探讨了菊苣干预腹型肥胖的可能作用环节。为菊苣药效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3首次从肠道菌群、内毒素、脂代谢相关酶不同的层面,来阐释菊苣提取物干预腹型肥胖的药效特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难愈性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住院的50例慢性难愈性溃疡患者行负压创面治疗,后期行植皮或者有利皮瓣修复
数学是不分民族和种族的 ,各民族都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犹太民族的数学家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犹太民族的数学家的特点是 :持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学术
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乡是哈萨克民族乡,团庄村是其中汉族、哈萨克族混居之所。这里定居的哈萨克族和汉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互为影响,但各自又保留着不同的习俗。团庄村哈萨克族
为了考察菜单结构对语音菜单系统操作绩效的影响,研究设计了两种具有不同深度、广度的语音菜单结构,并比较两种不同的菜单结构下语音菜单系统操作绩效的差异。共有32名被试参
基于价值链视角,将创新过程划分为相互关联的技术研发和经济转化两阶段,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中国大陆30个省份2009-2015年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和经济转化效率,分析了空间
随着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开始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符合建筑发展的规律,大量的理论知识开始被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结合目前我国道路桥梁施工技术
<正>局部晚期食管癌(locally advanced esophageal carcinoma)是指食管肿瘤局部已侵犯食管外膜(T3)或已侵及邻近器官(T4),又或是已有局部淋巴结转移(N1-M1a)[1]。大多数食管
<正>互联网发展了将近20年,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所有企业都是互联网公司。过去一周,全世界都在聚焦乌镇,全世界都在倾听中国!最受关注的是与会各方共同达成了一份《乌
胜任特征模型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目前对于创业者胜任特征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关于动漫行业创业者胜任特征模型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
室内模拟不同潮汐淹浸时间对红树植物尖瓣海莲幼苗生长的影响,测定植物生理指标(包括叶绿素、超氧化物歧化酶、游离脯氨酸、丙二醛、硝酸还原酶、电导率、根活力等)、生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