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式政治参与:中国网络参政的深层透视

被引量 : 22次 | 上传用户:sturdy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公民利用互联网进行围观议政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十儿年来这一现象持续发展、演变,对我国政治发展、政府决策等方面的影响愈来愈大。目前,学术界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虚拟社会运动”、“网络问政”等范式,尽管也有学者在“网络参政”的语境下开展了研究,但在基本理论、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上未能突破以“身体行为”为特征的传统政治参与的分析逻辑,从而导致这种以网络为载体的参政议政活动,其内在机制和运行规律未能得到充分揭示。本文认为,网络围观议政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形式,即“围观式政治参与”,它在内涵、缘起、基本要素、运行逻辑等方面具有不同于其它参政形式的新属性、新特点。所谓围观式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虚拟聚集,以话语为主要行为方式,围绕一定的政治事件或议题,展开虚拟集体政治行动,影响政治决策,以实现自身权益与价值的政治活动。首先,“围观式政治参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网上冲浪”,而是一种基于一定政治动机和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参政活动。其次,“围观式政治参与”不同于现实中以“身体行为”为行为方式的参政形式,而是一种活跃于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主要以“话语行为”为行为方式的参政形式。再次,“围观式政治参与”不同于麻木、冷漠的“看客现象”,而是一种以网络为平台的集体政治行动。围观式政治参与的兴起有其自身的逻辑。其一,网络的匿名性、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快捷性、廉价性、跨时空性等使它既作为一种新型通讯工具而存在,也作为一种草根媒体而存在。新型通讯工具的角色使网民得以虚拟聚集,草根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使其网络集体政治行动成为可能,因为网络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议程为网民的群体行动提炼“集体认同感”,推动他们协同行动。其二,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一方面使公民的平等参政权利获得法律的认可,并在日益增多的参政机会中提高了参政能力,但另一方面,法律上平等的公民参政权利受到现实的诸多约束,表现为权利行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平等,这使公民可以利用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来进行政治抗争,而网络的匿名性恰恰为这种抗争提供了便利。与传统参政形式相比,围观式政治参与的特殊性体现在五个方而:一是在参政主体上表现出现实性和虚拟性的辩证统一;二是在参政动机上表现出非利益型动机愈显重要;三是在参政行为上以“话语参政”为主;四是在参政价值偏好上“以公民为本位”;五是在活动方式上以“集体行动”为基本方式。其中,以网络为载体的、虚拟的集体行动——网络围观——是围观式政治参与最显著的特征。一次完整的网络集体政治行动一般可以分为五个步骤:情境共享与围观动员、政治议题的博弈、集体认同感的建构、多元主体的互动与政治输入、政治议题的延伸与分蘖。在此过程中,网络媒体和新闻媒体利用其议程设置功能扮演了“围观”动员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当然,无论“围观”的形态如何,网民行动的最终目的是向政治系统输入自身的利益和价值,影响政府决策。这就涉及到政府如何回应的问题。目前政府的回应方式还处于探索之中,往往表现出非规范化和非程序化的特点。对话还是压制,疏导还是封堵,不同层级的政府和领导往往有不同的选择,这既为围观式政治参与的兴起提供了政治机会,也为政民之间的持续冲突留下了隐患。总体而言,围观式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扩大民主参与,推进反腐廉政建设,推进决策民主化进程,融洽党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它容易陷入极端自由主义的陷阱,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增加政府管理成本,干扰代议制民主的正常运行。因此,要使围观式政治参与“为我所用”,就必须制定科学的疏导策略。
其他文献
利用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和多目标规划理论,建立了筛选武器装备维修备件的模型和方法。该方法首先按照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对各种维修备件进行综合排序,然后再用多目标规划理论确定
冷战后,哈佛大学著名国际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这一全新的概念。国内学者围绕软实力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并取得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企业的核心员工掌握着企业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作为一个很早就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学派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它与凯恩斯主义在很多方面有很大分歧,而它的主要理论有通货膨胀理论,自然失业率理论等。当
酚醛型吸附树脂是一类以酚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在碱性或酸性催化剂作用下缩聚而成,对有机物具有浓缩作用、分离作用的高分子聚合物。酚醛吸附树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方
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采取多样、有效的教学活动,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加强家园共育等方面。
本文从生态视角切入研究《诗经》的价值,关注《诗经》时代对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并且试图揭示出古人的生命意识与其诗歌创作手法之间的联系。全文分三个部分论述:第一
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水资源供应紧张、污染加剧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吃、穿、住、用、行上与网络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传播正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行为、思维
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验证,历久弥新。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证明其在某些病症有着独特的治疗作用,由于其相对低毒、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较轻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