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本文主要研究当代西方“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所做的重新解读,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在研究方法、理论范畴、对该现象作用机制的理解以及实践方法上有何发展,及其存在的局限性。众所周知,商品拜物教现象是由马克思首先加以理论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现象。马克思指出,在私有制社会分工的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私人劳动与社会总劳动的关系必然会以商品之间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方式表现出来,而这种在市场中表现出来的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会掩盖私人劳动社会化的人与人的关系。而商品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如货币形式和资本形式,则会继续加深社会关系的物化,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掩盖起来。马克思揭示商品拜物教现象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的物化表象后所掩盖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人们不受这种表象的蒙蔽,从而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正确地指导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实践。他认为,只有变革了私有制以及相应的生产方式,我们才能摆脱商品生产及其拜物教的性质。齐泽克在马克思论述的基础上,将拉康精神分析学加以社会化,以其中的无意识理论对商品拜物教的运作机制作了不同于马克思的解释;他认为商品拜物教的内在机制不是马克思所谓的一定生产方式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表现,而是一套自洽运行的商品无意识符号秩序对人们行为暗中操纵的效果,它使人们在商品交换实践中无意识地赋予劳动产品以商品的形式,并通过误认机制确立了商品和货币价值形式的分立,也就是说,商品间物与物的关系其实是由无意识建构起来的,并从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物的关系。他认为这样的对商品拜物教的运作机制的理解就能解释,为什么如今人们对商品持一种“明知故犯”的犬儒主义态度,以及人们为何如此难以摆脱商品拜物教。他认为要想突破商品拜物教,就要由作为无意识符号秩序中的“征兆”的无产阶级通过拒绝商品无意识秩序,并形成一套结构着新的社会关系的无意识秩序来颠覆它。这样,我们便能看出齐泽克意在以对商品拜物教运作机制的无意识解读,来改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并进而改变其实践方案。但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到,齐泽克将商品拜物教这一社会现实理解为是一种没有任何根据的、自发运行的无意识符号秩序的产物这一理论路径,是既缺乏历史性,又无法充分解释社会现实的。而由这一理论认识所指导的实践,则不免会落入乌托邦的境地。尽管齐泽克对无意识的精神分析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有一定的补充意义,但我们还要秉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的理论路径,以它来指导我们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