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增生症是临床常见的乳腺组织良性增生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症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传统中医学素来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不治已病治未病”,对乳腺增生症的干预,不仅是对“已病”的干预,更是对“未病”的预防。传统针灸疗法在对性腺轴、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已经得到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本课题以乳腺增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董氏奇穴之外三重和外三关穴进行针刺治疗,并与常规药物治疗(口服乳核散结片)进行疗效对比,通过对比治疗前后乳痛情况,乳腺肿块积分以及临床伴随症状,比较对董氏奇穴针刺疗法和药物疗法的不同临床疗效;通过统计董氏奇穴对不同证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董氏奇穴的适用证型。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一共纳入70例符合标准的乳腺增生症病例。通过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患者接受董氏奇穴针刺治疗,选穴外三关和外三重,选用苏州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0mm*25mm,0.30mm*40mm)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月经期暂停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口服乳核散结片(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0007,规格:0.36g*72片),一次4片,口服药物每日三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月经期停药。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痛情况,乳腺肿块情况,以及伴随症状积分。并通过疗效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且将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统计两种疗法对各个证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明确本研究中董氏奇穴针刺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优势群体。结果:从本研究所纳入的病例基线资料分析,课题乳腺增生症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布在35岁左右,尤其是婚后的女性数量所占比例更大,从侧面可以提示乳腺增生症的好发人群集中在已婚已育女性;从文化程度来看,高学历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更高;这可能与当今社会高学历女性面对更多的压力有关;从临床辨证分型来看,肝郁气滞型患者占据了约一半的比例。比较患者的病程、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以及中医证型分布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一共纳入70例合格乳腺增生症患者,在研究观察过程中,有3例患者脱落,1例患者(治疗组)因为工作原因导致无法完成治疗和临床观察。1例患者(治疗组)因对针刺恐惧,接受一个疗程治疗后拒绝治疗;1例患者(对照组)因服用2个疗程药物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而服用其他药物。余下67例患者全部完成临床观察和数据统计。(1)乳痛评分:治疗前将两组患者乳房疼痛的程度进行分级并量化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疼痛评分分别为25.43±6.50、26.90±6.61,本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4个疗程后,统计两组乳痛评分分别为9.13±3.21、12.25±3.66,本组数据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说明两种方法均可以缓解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乳痛程度。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对乳痛的缓解程度更为显著(P<0.01),说明董氏奇穴外三重和外三关在缓解乳腺增生症患者乳痛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乳痛是乳腺增生症患者常有的临床表现,本研究中乳腺增生症患者肝郁气滞型居多,而董氏奇穴中的外三重和外三关穴位分布在胆经的循行区域,通过针刺外三重外和三关,疏通经络,疏肝解郁,而达到缓解乳痛的临床效果。相对与口服药物的首关效应,以及吸收代谢后通过循环系统所最终形成的血药浓度,再通过血药浓度对乳腺局部产生的镇痛作用相对缺乏针对性。而针刺具有更直接的镇痛效果,故本研究中针刺外三重和外三关后对乳痛的改善更为显著。(2)乳腺肿块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肿块评定积分分别为19.37±5.12、18.82±4.41,两组患者肿块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积分分别为12.65±4.44、13.77±4.55,均比治疗前的评分明显降低(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可以从肿块质地、分布范围以及大小三个方面不同程度改善缓和肿块的情况。而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尚不能说明针刺疗法或口服药物疗法对改善肿块的性质更具有优势。从本课题研究来看,针刺和药物治疗均可以在达到某个“量”的时候发生软坚散结的功效,但在本课题的治疗周期内尚不能彻底的软坚散结。针刺的累积刺激和药物浓度的“量”怎样有效达到治疗“坚”“结”,尚且值得探讨。(3)伴随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伴随症状积分分别为12.28±3.56、11.42±3.41,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伴随症状积分分别为5.21±2.15、8.47±3.27,本组数据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说明两种疗法均可以显著改善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伴随症状。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比较,治疗组数据下降更为显著(P<0.01),说明针刺外三关和外三重对能明显改善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伴随症状。针灸疗法的作用基础则是以调气为主,本课题中外三关和外三重穴沿胆经循行分布,因肝胆互为表里,故对肝胆经气血的调节作用尤为显著,而研究结果也提示针刺对伴随相关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愈显率为84.85%,对照组愈显率79.42%。治疗组33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0例(30.30%),无效5例(15.15%);对照组34例患者临床治愈5例(14.70%),无效7例(20.58%)。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愈显率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研究说明针刺外三关和外三重穴对乳腺增生症患者具有较乳核散结片更良好的临床疗效。。(5)不同证型临床疗效比较:研究将三个证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别统计,治疗组肝郁气滞型患者17例,总有效率100%;治疗组痰瘀凝滞型患者9例;总有效率44.44%;治疗组冲任失调型患者7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肝郁气滞型患者19例,总有效率94.73%。对照组痰瘀凝滞型患者8例,总有效率75.00%。对照组冲任失调型患者7例,总有效率42.96%。故研究者认为针刺董氏奇穴外三重和外三关疗法对肝郁气滞型和冲任失调型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对于痰瘀凝滞型则疗效差。而口服乳核散结片对肝郁气滞型和痰瘀凝滞型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对于冲任失调型患者临床疗效欠佳。通过对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和疗效分析,研究认为针刺董氏奇穴外三关和外三重对减轻患者乳痛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伴随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乳腺增生症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肝郁气滞型或者冲任失调型均适合采用针刺外三关和外三重的治疗方法。乳核散结片则更适合用于痰瘀凝结型乳腺增生症患者。结论:本课题采用董氏奇穴之外三重和外三关治疗乳腺增生症。外三重和外三关源于董氏奇穴。两穴基于“气街”理论以及“解部”理论。足胫部是气街所在,外踝以上部位又是足阳明经与足少阳胆经所在,两条经络之经气在此汇聚流通,所以外三重和外三关这六个穴位当对少阳经以及阳明经的经气均具有调节作用。外三重穴分别对应心之分解部,肺之分解部,脾之主解部。外三关穴对应肺之解部。心肺居上焦,脾为中焦,心肺主宰气血,脾主运化。中焦斡旋合格的,气血流动,使积聚得以消散。外三重和外三关通过调节经气,疏通气血的作用,能有效减轻乳痛程度;改善乳腺肿块的质地、大小以及分布范围;且能使临床伴随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通过疗效统计,本疗法尤其是对于肝郁气滞型和冲任不调两种证型的乳腺增生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针刺董氏奇穴外三关和外三重穴对于本病的临床疗效也主要体现在对肝郁气滞型患者的良好作用基础上,针刺外三关和外三重选穴简单,穴位操作方便,作为防治乳腺增生症的常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