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祭奠利益作为未被直接表现于法律明文规定之中的民事权益,近年来法院通过法律原则对其进行认定和保护,依据民俗习惯和案例解决祭奠纠纷,固其内涵和外延均具有不确定性,其侵权类型和侵权责任认定均存在困难。类型化方法能够帮助划定保护范围和祭奠利益具体类型,克服祭奠利益内涵外延不确定的弊端,以期在司法保护中以类型体系进一步明确祭奠利益的保护范围。本文以司法案例为基础,以侵权行为为导向将祭奠利益分为参加祭奠仪式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祭奠利益作为未被直接表现于法律明文规定之中的民事权益,近年来法院通过法律原则对其进行认定和保护,依据民俗习惯和案例解决祭奠纠纷,固其内涵和外延均具有不确定性,其侵权类型和侵权责任认定均存在困难。类型化方法能够帮助划定保护范围和祭奠利益具体类型,克服祭奠利益内涵外延不确定的弊端,以期在司法保护中以类型体系进一步明确祭奠利益的保护范围。本文以司法案例为基础,以侵权行为为导向将祭奠利益分为参加祭奠仪式的利益、祭奠仪式顺利的利益、死者人格物完满状态的利益。根据祭奠性质和侵权行为等要素再进一步划分下位类型。以司法保护的角度分析利益的判定和责任承担,为实践中祭奠利益的体系化保护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祭奠利益的研究现状和类型化的意义。论述祭奠利益目前面临概念的抽象性、司法保护的不足等问题。同时对类型化理论和类型化方法选择进行讨论。而后论证祭奠利益类型化的意义,厘定祭奠利益类型化的考量因素,提出类型化的标准判断。第二部分通过案例得出具体的利益类型和典型形态,以司法保护为落脚点,阐述各利益类型的侵权认定和责任承担。本文将祭奠利益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个类型为参加祭奠仪式的祭奠利益;第二个类型为祭奠仪式顺利进行的祭奠利益;第三个类型为保有死者遗体、骨灰等人格物的祭奠利益。首先对参加祭奠仪式的祭奠利益进行具体分析,将参加祭奠仪式的利益以客体为导向分为祭奠知情利益和祭奠决定利益。在知情利益项下分为死亡、仪式、坟墓地址未通知三类型侵权行为;在决定利益项下分为埋葬地点、埋葬方式、墓碑刻名这三类决定事宜。分别分析知情、决定两类利益的行为表现、判断标准、抗辩事由和责任承担。其次对祭奠仪式顺利进行的祭奠利益进行具体分析,以侵权行为为导向,将该类型侵权行为分为毁损、侵占祭奠物,阻碍祭奠通行,扰乱祭奠仪式秩序三类。并在具体利益中分析其侵权判定标准。最后将保持死者遗体、骨灰等人格物完满状态的祭奠利益分为人格物的完整利益和人格物的保管、安置利益。强调寄托哀思的祭奠品和引起哀思的遗体骨灰等死者纪念物之间的区别。祭奠品利益属于仪式顺利进行的利益,本类型中不包括保护祭奠品。进而,针对该类型梳理其具体的侵权认定和责任承担。
其他文献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是2020年以来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的一项重点。当前,我国仍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建立了一套常态化的防控体系。但即使是在如此高压下,各地仍不时出现疫情反弹,使得疫情防控工作者和群众不敢有丝毫松懈。疫情爆发后,司法实践在办理相关案件时面临了很多争议焦点,引起学者和群众的关注和热议,这表明通过刑法对本罪的构成要件加以明确解释已非常紧迫和必要。本文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
道德对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立法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司法、执法的过程中。遗憾的是,当前的理论研究几乎都是从整体的司法裁判来看是否应当将道德话语纳入司法裁判之中,并没有从类型化的角度来探讨不同案件中的道德话语问题。诚然,并非所有的案件纠纷事由都适用道德话语。通过对离婚案件裁判文书的梳理分析,我们发现,离婚判决书中存在着大量的道德话语,或作为裁判依据,或作为法官后语等。基于道德话语的作用和功能,道德话语作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转向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随之而来的环境损害问题频发,使得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此,国家逐步建立起损害赔偿为抓手的环境损害救济法律制度体系。2017年7月全国正式推开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检察制度,检察机关代表环境公共利益,对侵害公益的违法现象通过损害赔偿民事公益诉讼进行监督。运行以来,为保护生态环境,追究损害赔偿责任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不错的成绩。但需要注意的是,
本文以广西北部湾近五年中考化学工艺流程题为例,对试题的结构和特点、考查的知识点和实验技能进行分析,结合初中化学工艺流程题的解题思路和常用方法,就该类题型提出整体解读工艺流程题、引导学生建立试题与教材知识的联系、精选素材设计工艺流程题强化学生练习、有的放矢研究命题趋势的教学策略。
近几年,互联网平台领域的“封禁行为”在我国呈现出频发趋势,对我国互联网平台市场的竞争秩序和广大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造成了一定影响,引发了各界对此的热议。从《反垄断法》的角度来看,对此类行为本质属性识别的不确定以及规制的困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互联网平台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制路径的不明晰。基于上述逻辑,本文正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平台封禁行为概述”,为平台封禁行为《反垄断法》规
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明确了信托资产管理人应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履行谨慎、恪尽职守的受托人信义义务,但对于信托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性质并未予以明确,因违反信义义务导致投资者损失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损害赔偿范围也未予以明确界定。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及比较法研究,厘清信义义务法定化的必要性,并对我国信托资产管理人违反信义义务的司法判决进行收集、整理,试图归纳出我国法院目前对于信
我国针对企业破产的规制起步较晚,目前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在2006年通过,其中针对企业重整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但是目前我国的破产法中,重整计划在发生执行不能的情况时,只能由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出申请终止重整转为清算的处理方式却显得单一,不利于保护债权人,也不符合我们秉承的拯救诚而不幸的债务人的理念,因此重整计划在执行不能时应当允许进行变更。针对目前我国法律上这一立法空白,2018年的《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跨国民商事诉讼也越来越多。证据作为诉讼的重点内容,又常常不仅存在于一个国家境内,于是引发了国际证据获取的问题。现在最多国家加入的域外取证公约是《海牙取证公约》。而美国法院不顾美国作为公约缔约国的适用公约的义务,采用国内法进行强制域外开示。美国法院首先确定对证据开示被请求人具有对人的管辖权以及存在真实法律冲突两大前提,再以《海牙取证公约》不具有排他性为由进行美国式国际礼让分析
金融机构承担适当性义务,主要是为了防止其利用金融交易中的优势地位侵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本文梳理了适当性义务纠纷的相关司法案例,发现现行适当性义务认定标准存在认定依据不一、民事责任不明、审查流于形式化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规范层面的不统一以及违反适当性义务民事责任的不明确,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即司法裁判中以实质化审查和形式化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认定,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