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生态系统碳蓄积变化的原因之一。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和敏感区,研究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碳蓄积的影响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MCD12Q1土地分类数据,考虑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等四大碳库,以样方数据率定模型参数,在InVEST中对生态系统碳蓄积功能进行模拟,分析了2001—2010年西藏碳蓄积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重点就土地覆被类型转移、碳密度变化对碳蓄积变化的贡献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有:1)2001-2010年西藏的碳蓄积增加了0.50亿t。藏东南、藏北高原和、藏南湖盆区和藏西北碳库变化较大,藏东地区相对稳定。其中农区C库持续减少了0.39亿t,半农半牧区减少了0.25亿t,而牧区增加了1.14亿t。各生态功能区碳蓄积不同程度都有所增长,以水源涵养区和防风固沙区碳密度增幅最大。分土地覆被类型看,草地持续增长、林地下降、稀疏植被稳定。2001、2010年草地碳蓄积分别占西藏碳蓄积总量的57.1%和62.1%,林地碳蓄积占总量的11.8%和11.1%,裸地-稀疏植被占20.1%和19.2%。2)2001-2010年西藏草地、林地等碳密度较大的地类面积增加较多,灌丛、稀疏植被等碳密度较小的地类面积减少较多。假定碳密度不变,仅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引起碳蓄积增加了1.26亿t,土地覆被变化对碳蓄积变化的贡献率为269%。3)常绿林针(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湿地等碳密度较高的地类碳密度下降较多,落叶针(阔)叶林、灌丛草原、稀疏植被等碳密度较低的地类碳密度增加明显,各地类碳密度平均下降了3.6 t C/ha。假定土地覆被类型不变,仅因碳密度的下降引起的西藏碳蓄积量减少了0.79亿t,碳密度变化对碳蓄积变化的贡献率为-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