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对股骨颈骨折术前内固定的选择以及术后复位质量的影响展开相关研究,探究股骨颈骨折治疗时不同内固定对股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及股骨颈骨折术后不同动作时股骨的生物力学特性变化,为股骨颈骨折治疗及并发症预防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方法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五种不同内固定进行股骨颈骨折治疗仿真分析。同时纳入临床2012年1月-2017年1月期间股骨颈骨折术后复位质量评价良好的病例255例,采用三维重建、匹配的方法测量健侧和患侧股骨头的小凹最深点距离、股骨头中心距离以及股骨头空间偏转角度。另外在纳入的255例病例中随机抽取30例,利用AnyBody仿真及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站立、步行、起立和下蹲四种动作下股骨的受力情况进行模拟。同时利用机械性能测试的方法对人工造模的股骨颈骨折不同残留移位股骨模型进行力学实验加载。最后结合电话咨询及临床复查方式,随访记录所有纳入病例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情况,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结果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时股骨整体受力均一且位移最小,但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时股骨受到的应力最大;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时骨折线处应力最小,但位移最大;髓内钉固定和动力髋螺钉固定在股骨及内固定的应力和位移表现上较为相似,但动力髋螺钉应力分布相对集中而髓内钉受力较为分散均匀,同时动力髋螺钉固定时骨折线附近应力值最大。股骨颈骨折病例术后股骨头小凹最深点的平均位移为9.28±4.28mm,股骨头中心的平均距离5.78土3.37mm,股骨头平均空间偏转角度为16.15±9.32°;Garden Ⅰ型股骨颈骨折病例术前股骨头小凹最深点的平均位移为15.81±8.42mm,股骨头中心的平均位移9.68±5.86mm,股骨头平均空间偏转角度为25.06±12.31°;Garden Ⅱ型股骨颈骨折病例术前股骨头小凹最深点的平均位移为15.48±5.84mm,股骨头中心的平均位移9.13±3.92mm,股骨头平均空间偏转角度为24.08±8.83°。站立时股骨应力峰值为18.97±7.8Mpa,步行时股骨应力峰值为66.85±36.18 Mpa,起立时股骨应力峰值为61.74±114.38 Mpa,下蹲时股骨应力峰值为1607.04±869.58 Mpa。股骨模型力学加载实验中,股骨头产生相同位移条件下,模型0的平均载荷最大,模型2平均载荷最小,P<0.05。255例患者中有28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坏死概率为10.98%,坏死时间为术后1.4±0.7年。坏死病例空间残留移位与非坏死病例残留移位均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在固定股骨颈骨折时稳定性最高,但股骨和内固定承受更大的压力和剪切力;动力髋螺钉固定短期内促进骨折愈合较有优势,但长期固定时髓内钉固定更佳。临床上经X线评价良好的骨折复位,在三维空间上依然存在较大的股骨头移位与偏转,且临床诊断为无移位型的股骨颈骨折,在三维空间上存在较大的股骨头移位与偏转。站立时股骨颈受力最小,其次是起立、步行,下蹲时股骨颈受力最大,随着空间成角和移位程度的增加股骨颈承受的应力均呈升高趋势,且股骨受力能力越弱,股骨头坏死发生概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