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海地区人类活动频繁,是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之一。因此进行连续时间尺度下的景观类型变化,以及人类活动与滨海湿地变化关系研究,不仅可以对滨海湿地变化后生态系统变化进行分析,也能对未来资源利用的变化趋势做出更具时效性的预测,为区域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研究以莱州湾滨海湿地为对象,通过对Landsat 8遥感影像的解译,根据莱州湾滨海湿地特征并结合野外实际调查,得到2013~2016年莱州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分布,基于10种滨海湿地景观类型构建人类活动强度计算方法,对莱州湾滨海湿地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进行模拟,在莱州湾滨海湿地选择7个代表性区域设置采样地,通过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和地上植物生物量等典型指标反应其生态效应。通过分析连续时间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变化、人类活动强度变化、植被、土壤因子动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滨海湿地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16年莱州湾天然滨海湿地面积减少,人工滨海湿地面积增加;截至2016年莱州湾滨海湿地面积总计2067.42 km~2,其中天然滨海湿地面积811.41 km~2,人工滨海湿地面积1256.01 km~2,分别占39.25%和60.75%,人工湿地中90%以上为养殖池和盐田,盐田是莱州湾最主要的滨海湿地类型,面积高达848.66 km~2,占其总面积的41.05%;(2)尽管人工滨海湿地面积总体增长速度变缓,但是滨海湿地向建设类转化明显,2013~2016年建设类增加了194.07 km~2;(3)莱州湾滨海地区人类活动强度表现为:东岸>南岸>西岸,东岸人类活动剧烈,西岸和南岸的人类活动强度由海洋向陆地方向逐渐增强。2013~2016年寿光市、潍坊市市辖区、昌邑市的莱州湾滨海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增强趋势明显。(4)土壤有效钾含量与光滩面积、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与湿地植被覆盖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天然湿地植被的变化与滨海湿地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着显著相互作用,植被生物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是景观类型演变的驱动力因素,其变化可以间接反应湿地变化后生态系统的变化。(5)在较短时间尺度下,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对景观类型的改变,从而影响土壤养分含量,控制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自然覆被的破坏对于提高土壤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