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酋罗伯》的后殖民解读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14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历史小说之父”的沃尔特·司各特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与诗人。他的小说对俄国的普希金、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美国的库柏以及许多后来的作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多数司各特研究者主要关注在他的代表作《艾凡赫》和《威弗利》,而他出版于1818年1月、同样获得巨大成功的《红酋罗伯》乏人问津。同时,批评者们多关注司各特的影响,并多从历史主义和叙事学的角度来解读他的小说,他们忽略了司各特小说中苏格兰与英格兰描写的强烈对比。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为基础,集中分析《红酋罗伯》中叙事者是如何将苏格兰“他者化”、以及叙事者与作者司各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叙事者的眼中,苏格兰高地是一个原始世界,高地人民是野蛮人,整个呈现出未开化的状态;苏格兰低地与英国关系紧密,处在开化的过程中,但由于它仍保有苏格兰特色,叙事者仍然将低地当作他者。仔细研究叙述者法兰西斯和作家司各特之间的关系后,本文作者认为,法兰西斯将苏格兰看作他者、对英格兰的认同反映了司各特认为苏格兰需要社会进步的信念。而在小说中,法兰西斯作为商业观念的承载者评价着他所经历的一切。本文还挖掘了司各特将苏格兰他者化的原因: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苏格兰人,司各特希望能够将真实的苏格兰呈献给英国读者。然而,作为一个英国人,在主流意识的影响下,又因为他对英国历史进展的满意,司各特笔下的苏格兰最终与主流政治语境意识融合,尽管他有意识地想要展现苏格兰积极向上的一面。司各特复杂的民族身份导致了他对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复杂态度。与一个单纯的苏格兰民族主义者相反的是,司各特有着将苏格兰作为大不列颠重要一部分的观念,代表了十八、十九世纪一部分苏格兰作家的思想倾向。尽管他热爱自己的国家,他仍然同意苏格兰融合入大不列颠。本文试图为读者和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来研读《红酋罗伯》,并且重新评价司各特对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态度。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思想中最博大精深的部分,正面临着来自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翻译,作为增强本民族文化向外辐射以及抵御强势文化入侵的重要手段,也显现出严重的逆差现象。在
凯瑟琳.温莎(1919-2003)是当代美国文坛重要女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琥珀》作为一部历史言情小说,生动地再现了英国王朝复辟时期的女性生活,不管是主题还是内容都很有特色,是
身份问题一直是文学研究中的显学,是后殖民世界解殖过程中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现有的身份问题研究主要从文化、后殖民、流散、性别、种族等多角度切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小说《爱》是托妮·莫里森第八部公开出版的小说,2003年面世以来,广受关注,收到的评论却褒贬不一。《爱》是莫里森持续不断地对非裔美国人生活、社群和非洲历史探索的又一著作。
国内外学者对礼貌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Goffman提出面子理论;Brown和Levinson在此基础上提出正负面子理论及面子补救策;Leech研究礼貌现象并提出六项准则。以上均为国外关于
托马斯?品钦是美国后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身负“黑色幽默小说家”、“实验派小说家”等诸多美名。托马斯?品钦的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发表于1973年,当年就荣登《时代》周刊畅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表现和探索黑人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和性别迫害为其关注的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