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族文学,作为当代蒙古文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蒙古族文学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沉重的课题。从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算起,人们已就这一课题断断续续地评说了近四十年,同文学史的其他时期文学研究相比较,对“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族文学的关注与研究不够深入,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比如政治的禁忌、传统理论偏见的拘囿、新批评立场的难以定位等等。“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族文学由1966年至1976年的时间设定,其依据是已经被认可的“文化大革命”起迄时间,从1966年的《五·一六通知》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为标志。本文以“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内蒙古地区公开发表的蒙古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文学文本,总结出“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族文学是一个“非常态”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存在,它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由绪论、正文(1—3章)、结论、附录等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理由、前人研究概况和成果、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第一章,阐释“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产生的政治文化原因和社会历史背景。本文认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它是“十七年文学”的传承,“新时期文学”的产生发展与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发挥了两者之间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章,探讨机构文化对“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的影响。从题材、主题的单一化、叙事模式化、作家队伍作家群体特殊化等方面分析研究得出“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是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作为首要任务的文学形象。第三章,分析战争文化“二元对立”思维对“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族文学文本形成的影响。试从文学文本的客观描述、人物形象塑造等层面的研究,进而揭示出“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族文学对于20世纪蒙古文学的意义。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研究的主要思路。本文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意识形态符号而存在,一直被统合在政治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中。对“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族文学的研究,应当在学理的层面上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族文学研究的特色。注重“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族文学史料的梳理、积累并加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