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印度作为一个国家案例,以其产业结构为剖析对象,通过分析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轨迹和内在机理,解释印度经济发展模式为何与众不同。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系列因素又是决定一国自身发展模式的内在动因。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规模和数量的持续扩大,还包括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演进所带来的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实质。以印度产业结构变动作为研究对象原因之一还在于,印度的产业结构演进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也不同于中国正在走的道路,印度在走“第三条道路”,它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不符合一般规律,这就使印度成为世界多样化发展模式的又一个代表,尤其是发展中大国发展模式的又一典型。本文以工业化理论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印度独立后50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实证分析,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变化,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两类指标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的轨迹和特点,分析了印度三次产业变动为何、如何偏离一二三产业顺次发展的一般程式。印度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理是本文的核心。围绕解释形成印度独特的产业结构演进模式的原因,本文分三个层次。首先,分析产业内部的原因,即三次产业自身的原因,包括产业内部各细分产业的发展状况、它们之间是否协调发展,内部的结构是否向高级化转变等。第二,宏观经济因素,这是产业发展的外部经济因素。一是从经济总量的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分析宏观经济状况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二是从需求和供给方面分析形成产业结构演进的原因。需求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供给包括技术、投资流向和政策因素等。第三,除了经济因素外,本文还对影响印度产业结构水平的非经济因素作了必要的分析,包括政治结构、政治文化和利益集团的影响、印度宗教对经济的影响、印度文化对经济的影响等。非经济因素尽管不是影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产业结构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产生和形成印度独特的发展模式的土壤。本文第6章是重点讨论印度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印度的工业化还远未完成,但其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已经显现,并对其后续发展产生着影响,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其产业发展的断层问题,印度模式的可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另一方面,印度是后发展国家,它具有一系列后发优势,关键是看它怎样强化优势,弱化其劣势,以获得持续发展的条件。第7章讨论中印发展模式特点的对比和相互借鉴的方面。中印两国有很多共同点,两国在建国后几乎同时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在摸索适合于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上经历过曲折,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两个相邻大国在发展进程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研究方法上,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主要采取实证方法,以印度统计部和财政部的数据为基础,对50年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除运用统计和数量分析方法外,还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适当的解释。本文认为,尽管印度离工业化目标还很远,但其发展模式已经大致形成,并已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其后发优势,弥补其结构上的缺陷,调整优化结构,应该有望成为世界上又一个成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