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拉布尔以善于描写英国社会变迁及妇女生活处境的题材而著称。由于受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强大的女权主义思潮,尤其是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啵伏娃的著作《第二性》的影响,德拉布尔特别关注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活处境。本论文将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对德拉布尔早期作品中的三部小说:《磨盘》、《瀑布》和《针眼》进行分析和解读。本论文将这三部小说放在一起研究,是因为这三部小说可以被看作是德拉布尔关于女性生存境遇的三部曲。这三部曲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她们都面临着由男权社会强加给她们的生存困境,但是最终她们都克服了各自的困难,成功的摆脱了曾经的困境,实现了自我超越,成为了自由的主体。在这三部曲中,德拉布尔似乎要向世人证明,女人完全有可能在男权社会中实现自我超越;并且在事业与母爱、性爱与独立、自我与宗教信仰之间达到平衡。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导言部分简要介绍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本人和她的作品,尤其是本论文将研究的三部小说。第二章将对本论文的理论工具—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进行阐述,同时也会对该理论对德拉布尔的影响,以及德拉布尔本人的女性主义观点进行研究。第三章是对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磨盘》的解读。女主人公罗莎蒙德因为害怕成为男权社会中的“他者”,不惜以牺牲爱情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然而,经过意外的怀孕和母爱的洗礼,罗莎蒙德摆脱了困境,实现了自我超越,并达到了母爱和事业的平衡。第四章是对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瀑布》的解读。女主人公简在不幸的婚姻中被迫成为“他者”,被动的履行着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但是在母爱与性爱的召唤下,最终走出了困境,摆脱了“他者”的身份,实现了身心的独立。第五章是对三部曲中的第三部《针眼》的解读。女主人公罗斯将宗教训令视为其本性,压抑自我,无形中沦为了“实体化的上帝”的“他者”。在意识到自我之后,罗斯勇敢的驱逐出了内心的宗教训令,接受了自我,从而获得了灵魂的自由。通过对这三部小说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解读,本论文结语部分总结出:受到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的影响,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在其三部曲中,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然而,与德·波伏娃对“女人能否成为独立而卓越的主体”这一问题的悲观态度所不同,德拉布尔显得更为乐观。从这三部曲中不难看出,德拉布尔坚信:女人完全有能力拒绝成为“他者”,即使是在男权社会中,她们也可以拒绝扮演由男权社会为他们定义的角色,从而成为自由、完整、真实存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