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包膜病毒核壳结构纳米载体的设计及高效递药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yang0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众多药物靶点位于细胞内部,药物分子往往需要进入胞内才能与适宜靶点相互作用进而产生治疗效果。传统制剂给药后,药物分子通常通过血液循环分布至全身器官和组织;但是,仅依靠其扩散作用往往难以实现药物高效入胞并到达靶位,不仅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还会由于脱靶导致明显的毒副作用。近年来,纳米载体为高效精准递送药物入胞至靶位带来了希望,但是机体内复杂的多重生理屏障严重阻碍了纳米载体的输运及递药效率。精密设计的纳米载体进入肿瘤等病变组织后,若要进一步达到胞内靶点,载体必须克服由胞外基质、细胞膜以及胞内基质构成的三重递送屏障。其中,胞外基质和胞内基质中富含蛋白纤维,其相互交联形成网格状生物凝胶屏障,孔径分布在数十至数百纳米,严重阻碍载体的扩散。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细胞膜则作为细胞边界,对外部物质进入细胞起到重要的屏障作用。因此,理想纳米载体必须能够快速克服胞外基质屏障并扩散至细胞附近,进一步克服细胞膜屏障入胞,随后克服胞内基质屏障高效输运至靶位,最后释放足量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然而,现阶段的传统纳米载体很难高效序贯克服上述三重屏障将药物递送至胞内靶位。因此,需要对载体进行更合理的设计来提高其递送效率。自然界中的包膜病毒主要由外层磷脂膜和内部大小不一的核衣壳构成,两者之间并未完全贴合,形成特殊的非贴壁型核壳结构,这对其高效克服多重生理屏障将核酸递送至宿主细胞内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现象启发我们:可以模拟包膜病毒的核壳结构及其侵袭功能设计纳米载体,通过改变核心尺度筛选可高效克服胞外基质屏障的优势核壳结构;进一步控制载体与细胞发生膜融合,顺利释放载药核心入胞;通过优化核心粒子修饰策略,促进核心粒子在胞内基质中快速输运到靶位释药。基于以上设想,开展了如下研究。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研究中,启发于包膜病毒的核壳结构有助于其高效穿透胞外屏障,且释放的内部核衣壳可进一步在胞内基质中快速运动的特点,首先制备并筛选了可高效克服胞外基质屏障的优势核壳结构纳米载体,并通过优化核心粒子修饰策略,提高了核心粒子在胞内基质中的输运能力,为后续序贯克服胞外基质-细胞膜-胞内基质三重屏障奠定基础。通过微流控设备,制备了以磷脂膜为外壳、不同尺度球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为核心的核壳结构载体。它们具有相似的水化粒径(204.3 nm左右)和表面电荷性质(-25.4 m V左右)。通过胞外多粒子追踪及超高分辨显微技术观测,证实与包膜病毒结构类似的非贴壁型核壳结构纳米载体Lip@S60和Lip@S100可高效克服胞外基质屏障,其均方位移MSD值是普通贴壁型核壳载体的2-5.6倍。为模拟包膜病毒核衣壳的胞内运动过程,实现核心粒子高效克服胞内基质屏障的输运效果,进一步对S60及S100两种核心粒子进行筛选及修饰。通过胞内多粒子追踪及蛋白冠冕实验发现,外部包裹PEG化磷脂膜的S60核心粒子(LM)在胞内基质中输运时,由于其表面电荷为近中性(-6.7 m V左右),导致蛋白吸附量少并能快速运动,其MSD值是未修饰S60粒子的32.1倍,验证了筛选出的LM核心粒子可在胞内基质中快速扩散,是高效克服胞内基质屏障的适宜选择。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筛选得到了可高效克服胞外基质屏障的非贴壁型核壳结构纳米载体;并对其核心进行了优化,得到PEG化磷脂膜包裹的S60(LM)核心粒子,可在胞内基质中快速输运。为了序贯克服胞外基质-细胞膜-胞内基质三重屏障实现胞内高效递药,进一步提高仿包膜病毒的核壳结构高效入胞的功能并整合上述核壳结构以及核心、外壳的各自优势,实现高效递药,我们开展了第二部分的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第二部分,选择具有明显胞外基质-细胞膜-胞内基质三重屏障特征的实体瘤模型评价纳米载体的递送功能。启发于包膜病毒膜融合入胞的侵袭机制,在第一部分筛选出的优势核壳结构及核心粒子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细胞膜屏障,将普通磷脂外壳更换为具有膜融合潜力的同源癌细胞膜,成功构建出高效序贯克服胞外基质-细胞膜-胞内基质三重屏障的仿包膜病毒核壳结构纳米载体(CCM@LM)。CCM@LM的粒径约为188.5 nm,表面电荷约为-23.8 m V,可高效包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和美呋哌瑞,包封率分别为93.7±1.3%和76.7±1.7%。给药后,CCM@LM首先凭借其癌细胞膜外壳获得良好的同源肿瘤靶向及免疫逃逸能力,可长时间(24 h以上)蓄积在肿瘤组织而不被机体快速清除。进入肿瘤组织后,具备非贴壁型核壳结构的CCM@LM可高效克服胞外基质屏障,其MSD值和肿瘤渗透量分别比CCM囊泡组高44.9和23.3倍。进一步,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胞内单粒子追踪技术验证了CCM@LM利用类似包膜病毒的膜融合方式克服细胞膜屏障,随后顺利释放LM核心粒子入胞;核心粒子可以高效克服胞内基质屏障,快速输运至细胞核周围,促进药物高效入核。最终,仿包膜病毒核壳结构纳米载体CCM@LM荷载低剂量阿霉素和美呋哌瑞后表现出明显强于一线化疗制剂Doxil的抗肿瘤效果,抑瘤率高达95.0%。因此,本研究启发于包膜病毒的结构及功能设计药物载体,使载体高效序贯克服胞外基质-细胞膜-胞内基质三重递送屏障,从而显著提高药物递送效率及抗肿瘤效果。这份工作为后续针对多重生理屏障设计高效药物递送载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为了减少遗留煤柱造成的煤炭资源浪费,在工作面开采中应用了110工法。结合斜沟煤矿的实际地质条件,设计了110工法工业性试验工作面。现场实践结果表明,应用110工法后,可多产煤炭3.797×10~5 t,创造经济效益1.594 74×10~8元。这充分表明,110工法在千万吨级厚煤层开采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期刊
稀疏重构一直是信号处理领域的核心内容,它在生物、医学、图像、语音、雷达、水声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典的稀疏重构算法一般采用参数域离散化的策略,在固定的网格点上对稀疏信号进行重构。尽管离散的网格能够导出更为简单的优化问题,但这往往不太符合实际,因为信号参数并不总是落在网格点上。离散假设会导致网格失配、谱泄漏等问题,影响重构精度。其次,网格化算法的分辨力也会受到网格步长的制约,限制了其在许多高分
学位
以珠江流域浅层地下水变化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504口民井2019年枯水期、2020年丰水期、枯水期三期浅层地下水位高程数据,对研究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珠江流域区域浅层地下水枯期地下水位高程值为-1.24~472.215 m,丰水期浅层地下水位高程值范围为0.24~472.315 m。区域浅层地下水位高程等值线与地形分布相关,水位高程最大值位于连山县吉田镇,最小值位于佛山南海
期刊
文章以生姜秸秆为原料,采用氯化锌活化法制备生姜秸秆基多孔活性炭,优化材料最佳制备条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氮气吸附物理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表征手段对生姜秸秆基多孔活性炭形貌结构以及化学组成等进行分析,并考察溶液pH值、吸附时间、温度和初始浓度对其吸附亚甲基蓝(MB)染料的影响。结果表明:生姜秸秆基多孔活性炭最佳制备条件为氯化锌与生姜秸秆质量比2∶1、活化温度500℃、活
期刊
<正>记得第一次读?中学生数学?是2003年,那年我上高三,同学之中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本?中学生数学?,大家相互传阅,视若珍宝.我将里面的一篇大概是写一道竞赛题的文章全文摘抄在我的笔记本上,也许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连班上平时对数学不怎么上心的同学也要借过去看上一看,好像不看看怕错过了高考的什么内容一样.
期刊
肿瘤组织纯度指的是肿瘤组织中癌细胞的比例。在使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分析肿瘤组织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特征的研究中,肿瘤组织纯度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可能改变分析结果的生物学解释和临床解释,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产生。准确评估肿瘤组织样本的纯度是计算肿瘤基因组中基因和等位基因拷贝数的先决步骤。大规模的癌症基因组项目发现的基因组变异数据在肿瘤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成为了新药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
学位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发病率高且易致残,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经济压力。2018年,骨关节炎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正式认定为“医疗需求未被满足的严重疾病”。骨关节炎影响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软骨、软骨下骨和滑膜等,最普遍的症状是疼痛,与炎症相关。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介导
学位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药物研发管线的推进速度与成功率。通过挖掘现有数据中潜藏的分布规律,深度学习模型可以预测分子的活性与代谢性质等关键信息,从而辅助各阶段的研发人员进行决策。深度学习模型的统计学习本质决定了它只能在训练集覆盖的样本空间内给出可靠预测,然而其所基于的传统神经网络结构在进行预测时往往无法同时给出预测结果的信度,因此可能导致不可靠的预测结果流入决策
学位
共价抑制剂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展现了难以替代的疗效,大大推动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共价药物愈来愈受新药研发者的青睐,其上市的速度逐渐加快,重要性日渐彰显。已有的成功案例突显了共价抑制剂较强的活性、较高的靶点结合效率、作用于难以靶向的靶点以及持续作用等优势。其中,靶向水解酶催化氨基酸如丝氨酸残基和半胱氨酸残基等的共价抑制剂设计与优化一直是共价药物研发中的重要领域,贯穿了整个共价药
学位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体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目前全球有5~8%的人群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疾病里包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较为常见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机体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炎症反应,伴有器官的功能紊乱。这些症状持续时间长,难以自愈,一些疾病的患者需要终生服药,为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目前临床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手段有限。药物治疗中,小分子药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