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否具有现代性是决定其能否传承的关键。本文以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为研究对象,把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至于西方现代建筑理论框架之下,在西方和东方、建筑与园林、历史和现代三种视角的碰撞中,探讨“什么是建筑现代性”、“中国园林建筑是否具有现代性”、“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和现当代建筑之间是否具有可能性”等问题,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创作精神重新诠释、理论构建和案例研究,构建中国建筑文化的诗意几何。通过对现代建筑原则的探讨,认为“流变”的现代性模式之间的相互激发,构筑了20世纪的西方现代建筑体系。布鲁诺·赛维的(Bruno Zevi)《现代建筑语言》是建筑学体系的真实传递,现代建筑的七项原则是评判建筑现代性的基本标准。对比现代建筑七项原则,中国传统园林建筑:(1)园居生活功能选择的结果,类型多样,尺度宜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兑现了功能性原则;(2)经营“角门”,形态巧变,布局灵活,体现了非对称性和不平行性原则;(3)曲线屋顶及飞檐与环境相交融,园林路径顿置婉转,营造偏倚视景,兑现了反古典的三维透视原则;(4)立柱可以放在任何位置,墙体可以脱离屋面,以“幢”为功能体积构成内外空间彼此关照院落单元(“镜子空间”),兑现了四维分解原则;(5)“高台基、木构架、大屋顶”实现了出廊和出檐,架构的基本原则与现代钢架建筑同一道理,并保持了建构的诚实原则,兑现了悬挑、薄膜和薄壳结构;(6)观象授时、制器尚象的时空观,家国同构的围合空间文化,集中式空间组织及时空设计机理,匾额、题词等尽象立意、境生象外,兑现了时空连续原则;(7)单体建筑与局部环境表现出以”生境、意境、情境”为内容的媾合,群体布局通过分形同构与场地形态相适应,城市规划在空间模式、文化构图上山水框架相统一,体现了建筑、城市和景观的组合原则。即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几乎兑现了全部七项原则。对比20世纪的西方现代建筑空间,在形式上,中国园林建筑(以古木交柯为例)与巴塞罗那德国馆之流动空间如出一辙——小中见大的空间感知、对角空间的视觉体验、包容功能的不对称空间切分、内与外的渗透、体验方式的多样性等;在功能上,四面厅与范斯沃斯住宅之通用空间异曲同工——先乎取景,坐观万景,大木作定义通用空间,小木作划分私密空间,揭示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与西方现代建筑空间的相似性。对比当代建筑实验和实践:董豫赣的红砖美术馆和清水会馆是对“建筑与庭园”、“自明与互成”的匠心改造,王欣的观器十品和西江2号园是对传统空间视觉构造法与当代建筑设计语言的探索,王澍的水岸山居是对院落精神、大屋顶、“造字法”组织思想的继承,马岩松的山水城市把山水情结融入现代城市,揭示了传统园林建筑创作精神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