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这样一个问题:“现代阅读教学应该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阅读观上”?这就要回答两个很基本的问题:“阅读是什么?”、“阅读教学是什么?”。阅读是什么?传统阅读理论把阅读当作认知过程,阅读以获取知识为最终旨归;阅读教学是什么?传统阅读教学认为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的阅读活动就是去寻找文本“说了什么”。可见,不管是传统的阅读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以知识的客观性作为认识论基础。这样的阅读教学指向的是认识的客体对象,这一点从传递知识的角度来说有其积极作用和意义,但知识本位的阅读观,却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建构性。现代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把阅读当作一个“理解”的过程,赋予阅读活动以本体论地位,阅读教学中的“理解”不但是一种思维理论,还成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现代教育哲学从价值论的角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学生建构意义的过程。人文研究视野的扩展和丰富,对阅读教学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和意义。不管是“理解”还是“建构”,彰显的都是个体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就在于个体通过参与体验的方式进入语言的意义世界。这样,阅读教学中审美体验的出场,师生、文本间的对话和交流就离不开“理解、体验、建构”这些核心概念,这也成为本论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的切入口。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上,本论文将要求证的是,阅读活动过程即是个体面对审美对象的一种自我确证和发现,是个体以体验参与的方式进入文本的意义世界,阅读教学是以个体的审美体验为基础的有效对话,阅读教学课堂实践则通过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来彰显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样的思路,论文分五部分来阐述:第一部分从本体论的角度思考“阅读是什么”,借助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方法论启示,揭示读者与文本依靠体验形成审美通道,在此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则是依靠审美体验来唤醒主体的精神世界。第二部分探讨审美体验进入当代阅读教学范式转型的视野中,其理论基础与现代文论的转型密切相关,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视角,接受美学对读者“体验”的关注以及语言哲学的审美视域,使得审美体验阅读教学带上明显的主体性、体验性和审美性等范式特征。第三部分分析文本世界的审美体验特性和意义重建的召唤性特征,阐明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活动乃是以体验的形式追求审美意义的生成,这既是文本的内在吁求和真诚邀请,又是个体超越自我的精神需要。第四部分对阅读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揭示阅读教学过程是基于体验的视域融合和有效对话的过程,作为审美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各自的审美体验和理解视域,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如何在各自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意义分享,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审美体验本身具有分享性和和交流性,师生间的阅读对话旨在寻求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的视域融合。第五部分从实践角度来探讨审美体验阅读教学课堂形式的特点,通过对课堂教学形态的呈现,经典课例的剖析,明确审美体验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从学习者角度来观照阅读审美体验活动的特征,明确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个体的意义建构和审美实践。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探讨了审美体验阅读教学的本体论意义和价值论意义,论证了阅读教学乃是智能、情感和精神的三位一体活动。阅读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精神哺育,阅读教学应该在帮助学生智能提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关注阅读教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