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地区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在历史上曾经林木繁茂,山清水秀,但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强,黄土高原地区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大量的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灾害频繁、地瘠民贫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本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据国家扶贫办统计数据显示本区国家级贫困县100个,绝对贫困人口575.6万人。因此,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的建设与保护,关系到该区乃至全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紧缺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农业的提出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也是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必经之路。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本文拟通过对黄土高原贫困县生态农业现状的分析,阐明建立贫困县生态农业区划的重要意义,在对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农业分区的基础上,对各区农业发展条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其发展优势,找出其阻碍因素,并最终提出各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旨在为黄土高原贫困县发展提供帮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从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四方面概述黄土高原农业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并总结出目前黄土高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包括:土地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生态环境恶化;农民增收缓慢;农作物生产、加工与市场需求脱节;技术体系不够完善等。 2、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耗散结构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为此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划分。首先确立生态农业区划原则、确立分区依据,然后建立分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把黄土高原地区分五个大生态农业区域,十五个二级生态地区,二十三个三级生态区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生态农业区各自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有针对性提出各自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 4、在生态农业基础上,提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