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研究的主题定格于康德晚年的《遗著》之上,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要回答在《遗著》中康德所谓的“过渡哲学”及其核心的“以太演绎”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对康德的过渡哲学和以太概念予以评估的问题。可以说,前者是“是什么”的问题,后者是“为什么”的问题。 相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批判哲学”来说,康德晚年的《遗著》是一部略显奇怪的作品。令人感到奇怪的地方主要有四:一是作为未完成的实验性的著作,它本身的零散与重复,让人难以把握;二是在这里自然哲学重新成为康德关注的重点,而这种关注既不同于其前批判时期的思想,又不同于其在批判时期写就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的论证思路;三是作为其主题的“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到物理学的过渡”,更贴近形而上学而非批判哲学;四是,它所提出的“以太”概念似乎开始走出批判哲学所划定的界限而趋向物自体的领域。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特点,这部作品一度不被早期的康德研究者们所看好,然而随着人们对康德哲学认识得加深,《遗著》在今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果说康德哲学在整体上表现为一部拼图的话,那么作为晚年的《遗著》则是理解康德整体思想之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因为人们终归要询问,晚年的康德究竟如何对待他自己的批判哲学,如何回应形而上学的问题。从这个方面来理解,则《遗著》对于理解康德哲学给出了一种无可替代的且极为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正是在这些问题的激励之下,力图通过对作为《遗著》的研究,来回答“过渡哲学”之可能性的条件、内容和步骤以及作为“过渡哲学”核心的以太概念究竟是如何成立和如何被设计出来的等一系列问题。 导论部分主要处理四个问题:一是对《遗著》的历史背景的简介;二是分析了《遗著》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意义;三是对国内外研究者中主要观点的文献综述;四是对本文研究的方法论的说明。 第一章主要总结并探讨了传统《遗著》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即“过渡哲学”和“断裂”的关系问题。在澄清之前的种种误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介绍了两种较为典型的观点,即福斯特和白瑟对此问题的看法,通过这种介绍,一方面加深读者对《遗著》本身的认识,另一方面则力图改变传统的研究思路,将研究的重点转向“过渡哲学”本身。 第二章将研究的焦点放在“过渡哲学”之上,主要探讨了三大问题,即过渡哲学的必要性、过渡哲学的方法和过渡哲学的步骤。力图用康德《遗著》中的原文来阐明康德过渡哲学的内涵。 第三章重点讨论了作为过渡哲学之核心的“以太演绎”。以太演绎就是康德对以太之存在所做的证明。这里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对以太概念做一个科学史的梳理和简介;二是总结分析了对康德以太演绎的几种典型看法;三是对康德以太演绎的步骤进行说明;四是借助与哈尔教授的商榷,对以太演绎进行一个简短的评估。 第四章则在延续上一章的基础上从哲学史和形而上学两个角度对康德的以太概念以及过渡哲学的提出予以说明,试图从这两个方面解释康德晚年的理论趋向。 最后一章是全文的总结,力图用最简单的语言,总结性地概况康德的过渡计划和以太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康德的《遗著》包含的内容极为宽泛,除了自然哲学以外,康德对“自我设定”和对“上帝”的探讨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遗憾的是受研究时间所限,本文只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遗著》的自然哲学部分,对于其他问题只好留待将来再一一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