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能过剩此前被称之为“重复建设”、“过度投资”或者“过度竞争”,它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近年来产能过剩问题更是引发各方高度关注,并再次成为政策部门的工作重点。已有关于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存在不少缺陷,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治理政策效果不佳,并导致许多不良效应,对于产能过剩形成机理、治理政策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也很缺乏。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一直是政策部门防治“重复建设”或“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在钢铁工业实施的投资规制政策也一直是我国防治“产能过剩”的主要政策。鉴于此,本文重新审视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相关理论研究,从理论、实证两方面探讨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和治理政策。在研习相关经典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审视关于产能过剩形成的主要理论,指出:(1)低集中度市场结构导致重复建设、过度竞争、产能过剩的观点,是缺乏严谨的理论基础;(2)低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的产业特征导致重复建设的观点,在理论上存在根本性矛盾;(3)“过度进入定理”的成立实际上严格依赖于两个基本假设,即“商业盗窃效应”和规模收益递增,以此解释行业产能过剩,首先应该判断此行业是否满足这两个基本假设;(4)以保有过度产能可以促进企业间合谋来解释产能过剩形成的模型中,只考虑过度产能投资促进企业间合谋后产生的收益,而没有考虑过度产能投资所需要的成本,在理论上存在根本性缺陷;(5)试图通过证明企业进入与利润率无关来表明“盲目进入”导致产能过剩形成的实证研究,在方法上不严谨,需要进一步改善。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以及以考核GDP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政治晋升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干预企业投资和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动机。我国土地所有权的模糊产权问题和金融机构的软约束问题,使低价土地等投资补贴措施、帮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措施成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主要手段。进一步的建模分析表明,地方政府低价供地行为、以及企业低价所获土地的抵押功能、地方政府干预金融体系信贷等造成的投资企业自有资本投入过低,并进而导致严重的风险成本外部化问题,造成企业过度的产能投资和全行业产能过剩,并以此解释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本文就“过度进入定理”和“盲目进入”解释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形成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1)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是钢铁市场主要在位企业,其总产量一直呈现单边上升趋势,钢铁工业并不存在显著的“商业盗窃效应”;以数据包络法测算中国钢铁企业的相对效率和规模效率,进一步采用线性回归研究规模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钢铁工业并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特征;过度进入定理不能用来解释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2)采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钢铁工业行业利润率与企业进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润率对企业进入有显著的驱动作用,不能用“盲目进入”来解释钢铁工业产能过剩。对于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合意性的理论探讨和借助于HP滤波方法的实证研究表明:(1)投资规制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治理钢铁工业产能过剩;(2)政策部门由于不可能获取和整合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也就不能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和制定合意的投资计划;(3)这一政策由于阻碍市场的发现过程和自发调整过程,使得较长时间内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阻碍了钢铁产品结构的迅速调整与技术装备的及时更新,并引起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剧烈波动。从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形成机制来看,合意的治理政策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1)改革财税体制和以考核GDP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政治晋升体制,降低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2)改革现有土地管理制度,明晰土地产权,使地方政府无法通过低价供地为企业投资提供补贴;(3)进一步硬化银行约束、理顺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提高企业投资中自有资本金比例,降低企业投资行为中的风险外部化问题。